“孫策不死,便無三國”可信嗎?孫策究竟有什麼厲害之處?

三國戰亂紛紛,最終還是魏蜀吳三家撐到了最後,對比起曹操劉備,江東不管是人氣或者是聲望,似乎都低一些,但是在很多三國迷當中,卻也盛傳着一個經典看法,“孫策不死,便無三國”這句話真的有道理嗎?

我們先來看看演義中《青梅煮酒論英雄》是如何評價孫策的,在曹操看來,孫策不過是“藉父之名,非英雄也。”而郭嘉也說到了“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衆,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上面曹操說的那一句評價,其實只是羅貫中杜撰的,不過郭嘉的想法被清晰地記錄在《三國志》中,果然一語中的,公元200年,孫策在丹徒山打獵,被吳郡太守許貢的門客用箭射傷,因爲治不了去世了,年僅26歲。

在此次遭遇刺殺中,孫策原本能騎着快馬逃離危險,但是他主動射箭,最後中矢而亡,這就是貪圖一時之勇的後果。

如果按照這樣就說孫策本事小,那就有所偏頗了。191年,由於孫堅在攻打荊州黃祖的時候戰死,16歲的孫堅只能投奔到袁術的麾下,在這個期間,年幼的孫策卻獲得了包括袁術大將喬蕤張勳等人的敬佩,就連袁術很嘆息說道:“我要是有孫郎這樣的兒子,死也無憾了。”

不過因爲袁術的反覆無常,在孫策帶領軍隊攻打廬江後,卻始終不肯給孫策夢寐以求的廬江太守,最後導致兩家決裂。

194年,孫策向袁紹辭別,向江東迸發攻擊橫江,臨走前袁紹知道孫策對自己不滿,僅僅是派發一千多名士卒和相應的軍需品,但是等孫策到達了舅舅吳景的駐地,不斷招兵買馬的他卻已經發展到了五千多人。

“策爲人,美姿顏,好笑語,性闊達聽受,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爲致死。”從這話我們知道孫策人格魅力一點不比劉備曹操差,而他一路上勢如破竹,前前後後擊敗了許貢、會稽太守王朗和丹徒劉繇等多個軍閥。

短短三年,孫策似乎佔據了江東全部土地,因爲197年袁術登基,孫家徹底擺脫其控制,到了199年,24歲的孫策已是討逆將軍,被朝廷封爲吳候。

不得不說孫策創造了一個歷史奇蹟,在5年前,他的人馬不過千人,然而5年後卻成爲了袁紹曹操等人無法忽視的諸侯,迅速佔據了吳郡、會稽郡、丹陽郡、廬江郡和豫章郡,控制了昔日屬於袁術的廣大區域,就連曹操對他也是忌憚不已。

在掌控江東之後,孫家的戰略目標無非兩個,一邊是北伐攻擊曹操,另外一邊就是襲擊荊州,但是因爲袁紹勢力迅速膨脹,這也導致孫策採取了和曹操結盟的方針。

200年初期,孫策的弟弟孫匡,迎娶了曹操的侄女,堂兄孫賁的女兒,又嫁給了曹操兒子曹彰,當看到江東逐漸安穩,曹操逐漸放下心來,隨後調集主力前往官渡,打算和袁紹決一死戰。

不過這個時候的孫策,卻不打算隔岸觀火,悄悄地整頓軍隊,部署將領,而意圖也是十分清晰了當,正是漢獻帝所在的許都。

非常無奈的是,在這麼一個緊張的時刻卻因爲孫策中箭而亡,江東陷入了一片混亂,孫策膝下就只有一個兒子孫紹,而且十分年幼不能斷事,孫策只可以將職位傳給弟弟孫權。

在臨死之前,孫策曾經就說“舉江東之衆,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在他看來,自己坐擁江東,但是卻沒有圖謀天下,真的是一大遺憾。

假如官渡之戰裏有孫策的參與,那麼之後的天下或許沒劉備和曹操什麼事了,更不存在什麼三分天下,所以“孫策不死,便無三國”這句話似乎有一丟丟說服力。

不過在孫策死了之後,孫權爲首的東吳集團在北伐失利後,逐漸把戰略目標轉移到荊州,力圖實現“二分天下”與曹魏抗衡的局面,這樣的構思最終沒有得以實現。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