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把文章寫的有模有樣,我的慘淡經營之道

小心翼翼的把題目定爲“怎樣把文章寫的有模有樣”。嗯,這應該是最符合作者水平的題目了。充實頻道庫。


思想是文字的內在靈魂,文字是思想的外在延伸。

誠然一篇文章的質量高低,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是決定性的。很難看到思想飽滿但毫無文采的東西。當一個人有足夠多的想法,作爲基本天賦,文字就就會像說話一樣,隨着表達的慾望自然噴薄出來。即使淺白,思想的緻密度也足以彌補,落一個“質樸”的評價是足夠的。

但與此同時,作爲外部呈現,文字質量的高低又會影響思想傳遞的效果。我們不僅要傳遞“到”,還要有感染力,留下印記,讓讀者接受的同時身心愉悅。如果有足夠的內涵,語言又優美通暢,形式和內容高度統一,相映成輝,那就再好不過了。

形神俱備,應該是一篇作品的目標。

但思想這東西,和一個人的學識閱歷密切相關,需要長時間的沉澱。非一日之功。像作者這樣的不學無術之輩,雖然特別想玩點深沉的東西,但因爲腹內草莽人輕浮,亡羊補牢時已晚,寫出來常常是虎頭蛇尾,大而無當,不倫不類。

雖豔羨那傾國傾城的貌,卻無奈這多愁多病的身。也只能落個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恨死了。

好在思想不夠,可以比喻來湊。內涵已經很乾癟了,那就儘量把文本弄的好一點。能達到“爽文”的境界也是極好的。

紙糊的房子,徒有其表,也儘量糊的好看一些。

又不經風雨,又不好看,那就失去了“興趣”的意義。

這就是本文題目的來歷,怎麼把文章寫的有模有樣。

下面是作者的琢磨大法,慘淡經營之道。與您切磋。

一、裝配式內在邏輯
這句話來自我一個科班出身的高中同學。他是川大中文系的高材生,看了我的一篇文章後,評價是:你這不是寫文章,你這是拿螺絲釘裝配機器。

那篇文是我剛落戶簡書時,寫的一篇《我們應該怎樣對待簡書這個平臺》。我仔細覆盤了一下,覺得他說的有些道理。同時,我又一個更好的說法:這不是文章,這是程序註釋。

因爲作者寫過兩年程序,因此落筆時不免帶點痕跡,特別喜歡用“因爲、所以、此外、同時(剛用了一個)、另一方面、否則、即使”這些轉折詞,赤裸裸的“and if or else then"語法重現。----本文的前言部分也是這個味道。

尤其是說理文,輸出觀點好像程序輸出運行結果。各種輸入條件、執行條件一頓運算,缺少一段就要崩盤。我同學說的“裝配機器”大概就是這意思。

他老人家是公號小V,講究個才情縱橫汪洋恣肆,對我這種吭哧癟肚的鉗工做派就很看不上。

鉗工也有職業尊嚴,於是敝帚自珍,我爲裝配大法總結出若干優點:

1、嚴謹。你那滿嘴跑火車我也學不來,且容易脫軌;
2、好上手。這叫結構化寫作,可套路;
3、思路清晰。我心愛的“and if or else then"能幫助我把事情說全面了;
4、整理思維。肯定、否定、假設、補充,可以把本人有限的思想挖深些;
5、行文有條理,不容易亂。
6、文章會渾然一體。-----拿螺絲釘裝的,扳下來一塊算你贏。

至於他再說的“四平八穩溫吞水”確實是存在的-----但我們談的是“有模有樣”,又不是“十萬+”。先做到第一步吧。

當然,如果一篇文章全用轉折詞來勾連,邏輯是會清晰一些,但會不會太乾燥? 我的看法是,只要用點心,可以很好的避免,好處如下:

1、這些“因爲、所以、此外”像聊天時的口頭禪,對段落的銜接會有一種潤滑作用,可以讓起承轉合顯得流暢;

2、如前所述,肯定否定再補充的敘述方式,可以將事情說的清楚些---顯得很有思想;像開篇說的,思想的細密可以彌補語言的乏味;

3、如果段落編排得當,會有一種“辯論”的智慧感;(有點吹牛了)

綜上自吹自擂,我覺得我那篇《怎對簡》寫的還不錯,有模有樣。

當然機械的編排,追求嚴密的推演,思維跟不上,很容易勾連中斷。此時我還有一大法可保平安,那就是前面說的“思想不夠,比喻來湊”。下面是一個幾天寫的一篇評論中一段,觀點是《僅僅是整治低俗而已》。

網信辦要求網站整治低俗,網站就關閉了這些八卦號。
這說明低不低俗,網站有自己的判斷---微博上言辭更激烈的各種左派右派的時政號就未受牽連。----思想雖然更危險,但不低俗。
.
就像市公安局發出通知,要打擊色情:派出所的同志們就直奔各種洗浴中心和黑燈酒吧。
色情不色情,派出所的同志也有自己的判斷---用地溝油炒菜的小飯館就不在打擊之列---地溝油雖然有害健康,但並不色情。

上面一段,照舊是“轉折詞”,一招鮮。兩個破折號一個可翻譯爲“比如”,一個可翻譯爲“因爲”。不同的是,由於沒什麼可聊的,本段作者使出了比喻大法:第一段說完,太寡淡,轉到下一段不甘心。於是連忙弄出了不太恰當的類比,裝作把事情看的很透。

說的充分了,再進入下一段。至於增加活波性、對仗工整的優點就不說了。


以上就是第一段,裝配式內在邏輯大法。可保文章脈絡清晰,渾然一體,避免支離破碎,猶如一地毛線頭。

比較適合說理文,不適合散文:人家要求拿根線牽着思緒放風箏,你卻拉來一臺織布機按程序穿梭。那就機械了。

但不管什麼文體,內在的邏輯還是考究考究的,比如小說的主線支線分配、散文的“神不散”大概也是道理吧。

二、沉浸式首段定全篇

前面談了一些“編排” “文章邏輯”的東西,都是自己的總結。前天看圖特兄的聊天,才知道有個詞叫“敘述技巧”。這個說法就精準多了。

所以本段直接引用從圖特兄拿來的概念:形式爲內容服務。這句話在文藝理論上應該有很多可詮釋之處。具體到本文,作者只能領悟到一點:
文風要和題材及情緒貼合。

以本文爲例,這是一篇談個人經驗的東西,不免會涉及到一些自我觀點和看法。既然涉及到“結論性”的東西,作者便下意識的使用一些學術風:用詞中立、行文謹慎、不含強烈感情色彩。

同時它也不是一篇“寫作心路歷程”,因此在行文時也儘量用“作者”來代替“我”,以淡化主觀情緒,置身事外。

這種基調,作者會爭取從第一段就定下來:

思想是文字的內在靈魂,文字是思想的外在延伸。誠然一篇文章的質量高低,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是決定性的……

並在後面的敘述中牢記首段的氛圍,力求一致,避免文風的跳脫、背離,達到全篇統一。

作者自稱爲:沉浸式首段定全篇。

1、首先思考文章的題材,要表達的情緒。
2、寫一個開頭,文字風格要適應題材、情緒。
3、全篇沉浸在開頭的氛圍裏,決不背離。

本篇是說理文,學術體。作者還用這種方法寫過一些其它體裁的文章,覺得很管用。(質量不高是功力不行)比如:

小說:《八歲離家出走》

我小的時候,有一次放假,我媽揍了我。我一生氣,就要去姥姥家。
常去姥姥家,我知道方向。向北走,穿過一片田,順着一條幹涸的河道,穿過第一個村莊。第二個村落在一片茫茫綠色的盡頭若隱若現,那就是姥姥家的村子。
.
大約四五公里。不過那時候我覺得很遠。出發前,我還要打個小包袱。

這篇風格作者將稱之爲:童稚簡單體。
開頭定下來,後面通篇全爲簡單句子,不用成語。用孩子的口吻,力爭營造童年氛圍。 效果也算達到了,日報推送了一下,有讀者評論爲:溫暖、平和、像一幅畫。

散文:《關於高考的記憶碎片》

今天接我小表妹的電話,今年高考,她都成我們母校考點的監考老師了。時間過的真快呀。
.
我參加高考的時候,她參加(初)中考。我上高中,她上小學。我上初中,寒暑假以保姆的身份帶她,她還是個滴流着鼻涕的小丫頭。一不留神,這麼多年就過去了,小丫頭亦步亦趨,跟着我的腳步,上同一所中學,上同一所高中,最後大學、畢業,今天已經成了威嚴的考官。

這篇風格可稱之爲:曬太陽回憶嘮叨體,以配合“記憶碎片”和“老了”。其實首段一句話就可以說清楚:我表妹今年參加監考,我大我表妹7歲。很爽利,但這樣老頭曬太陽的感覺就沒有了。

首段定下調子,後面再寫夢、寫回憶、最後無病呻吟一下、結尾,都用這種囉嗦的筆法,通篇就籠罩在“碎片”的氛圍裏了。---這裏不說筆力的問題。

雜文:《開撕的藝術》

有事求佛,無事修身。“撕”是一種很好的修身方式。

撕逼文,力求簡短、有力、短句子定基調。 後面跟着來:

沒事撕一撕,鍵盤啪啪,光標閃爍、字母跳躍。方塊字像子彈一樣彈到屏幕上,匯成一片槍林彈雨。咚的一聲推送出去,各種LOW逼和賤人瞬間被鄙視。

再保持一致:

再糾集三五同道,找找智力和道德的羣體狂歡,有助於多巴胺的分泌,愉悅身心,大夥看的也高興。
我愛看人撕。

這樣寫的很高興,看的也舒服。內容是撕,形式也是撕---吵架就用短句子。配合鼓點,密集掃射、效果更佳(可參考毒雞湯女王)。句子長了,一口氣上不來,容易形成火力盲點。


舉得例子都是作者自己的文章,原因有二:1、脫開實操談方法,如同在陸地上游泳;2、像作者這樣的初寫者,也能在練習中琢磨出自己的心得,大家也可根據自己情況,找出一兩招爲我所用。這就是頻道的意義吧。

以上就是作者的第二大法:沉浸式首段定全篇。首段寫好,不落下乘。後面跟上,保持統一。

當然,跟不上就成了虎頭蛇尾,作者便經常後繼乏力。但我會有自己的堅持,能寫個虎頭,總比通篇口水強一些。

有隻老虎帶,總會有些進步。作爲興趣來練習寫作,需要有些自我要求,否則便失去了意義。

.


三、流入式段落風暴眼

前面兩段論述,如果自我拔高,可勉強說談了“結構”和“風格”。下面一段,談一談“流暢”的問題。
(結構清晰、風格統一、文字流利----這樣,應該就算有模有樣了吧?)

結構清晰和文字流利可能略有重複。爲加以區分,文字流利我們將之具體到段。----流入式段落風暴眼。

如果我們把一行又一行的字叫做“流動”,一層一層的意思叫做“推進”,那麼對於一個段落來說,其包含的幾行字“流動”到哪兒?“推”往何處?很顯然,肯定是向着一個方向:這個段落的主要目的。

本來想用“段落大意”這個詞,但覺得表達會窄化。還是用“段落目的”,爲說明這個詞,從簡書上隨便找個例子,小說《駱駝》的一段:

三讓路位於外馬路尾。在那裏,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條馬路在幾乎要貫穿這座有百年殖民史的城市時,是如何驟然停下的。當然,想要搞清楚三讓路在哪裏,必須先知道外馬路在哪裏;而要知道外馬路在哪裏,就必須對這裏的城區有個基本的瞭解。

這是個“墊襯段”。(當然它同時也在完成“呈現”)

它的目的不在於向讀者說明三讓路位於外馬路尾,而在於最後一句要知道外馬路在哪裏,就必須對這裏的城區有個基本的瞭解

因爲作者下一個很長的段,寫的是:

下面就讓我爲您大概勾勒一番吧。市中心一共有五條彼此平行東西走向的幹道。從畫地圖的角度講……”

沒有前一段的要知道外馬路在哪裏,就必須對這裏的城區有個基本的瞭解”這一句,後面的一大段就要生生的憋回去。

分析爲所謂的“段落目的”,我們就可以知道,爲什麼作者不這麼寫:

外馬路幾乎貫穿了這座有着百年曆史的殖民城市,但又在其邊緣驟然結尾。三讓路就位於外馬路的尾。

因爲目的不同。明確了段落目的之後,我們就可以清晰的對句子進行編排(敘述技巧),讓它們整齊有序的流向“風暴眼”。

三讓路位於外馬路尾。(墊句一)
在那裏,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條馬路在幾乎要貫穿這座有百年殖民史的城市時,是如何驟然停下的。(墊句二)
當然,想要搞清楚三讓路在哪裏,必須先知道外馬路在哪裏;(墊句三)
而要知道外馬路在哪裏,就必須對這裏的城區有個基本的瞭解。(三墊,出“段眼”)

墊段完成後,馬上出下一段:

下面就讓我爲您大概勾勒一番吧。市中心一共有五條彼此平行東西走向的幹道。從畫地圖的角度講……

絲絲入扣,但又層層推進,像小溪匯入河流,流入大海一樣自然。
很多時候,流暢的感覺就在於無聲無息水到渠成。

不舉例了,文章已經太長。這就是我的第三個大法:流入式段落風暴眼。
1、首先確定一個段落的目的是什麼。在“表達”的同時,明白--起、承、轉、收--在整篇文章中的位置。
2、寫好尾句。墊出下一段。
3、注意敘述視角,全段一個方向,流向暴風眼。

當然,也有承接不上的時候,只好祭出終極殺手鐗:此處是比鋼鐵還硬的硬轉折。下面是……”



以上就是作者的“有模有樣三板斧”,好像是“技法”的東西,又好像不是。

對寫作技巧進行暴力拆解一向是作者所反對的,我寧願認爲,這還是關於寫作態度的論述。就像羨林老先生主所主張的:

寫作要“慘淡經營”,要講結構,講節奏,字斟句酌,再三推敲,加心加意,一絲不苟。往往看似信手拈來的文章都是在長期慘淡經營基礎上的神來之筆。

這是在田寶的一篇文章裏看到的。初讀到此段,一陣驚喜。作爲一個空白新手,作者居然無師自通,和大師有了心靈感應。真是與有榮焉。

另外,大師們展現的揮灑自如,其實也不過是長期慘淡經營的結果。與我們相比只有高低的不同,但沒有路的不同。

文字上不存在純正的先天罡氣,也沒有一套一招破萬敵的獨孤九劍,只有“練”和“悟”的相輔相成,螺旋上升。

螺旋上升,就是我理解的慘淡經營。

是爲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