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小學時的一次經歷告訴我們了什麼?


袁隆平院士先人已逝,消息傳來,山河嗚咽,舉國同悲。人們深刻緬懷這位在“解決世界上大多數人喫飯問題”上做出了巨大貢獻、併爲之奮鬥了一生的老人。


袁隆平院士之所以在農業上能取得如此非凡的成就,原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定離不開他當年的一個選擇___報考農學院!


據報道,院士當年考大學時,父親實際上並不希望他選擇農學。


從事農業工作是很辛苦的,尤其是在院士求學的那個年代,農業遠不向今天這樣發達。選擇了農學,就意味着要終日與田間地頭爲伴,要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在太陽底下辛勤勞作了。


事物的發展一定是相互聯繫的。院士當年做出的這個決定也絕非一時心血來潮,而是源於院士孩童時的一次經歷。


院士本人在多年後對自己年輕時的這個抉擇是這樣回憶道:


我之所以違背父母意願選擇報考了農學院,源自於小學時學校組織的一次春遊活動。


那時,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鄉間,看到郊外田野裏五顏六色的植物和綠油油的莊稼,漂亮極了。第一印象最深了,哎呀,我說學農好啊,從那時起我就覺得學農好。


所以考大學時,院士義無反顧的跳進“農門”,報考了重慶湘輝學院農學系。


從此,先生就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取得了驚人的巨大成就。


誰又能想到,小學時的一次的春遊,竟使一位普普通通的少年“迷”上了農學,並最終使我們國家誕生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但也應該能夠想到。因爲,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


歲月如梭,星轉鬥移,一切都在發展變化着,教育也一樣。


今天,很多的學校因擔心組織學生郊遊出了問題要追責,索性來個“一刀切”。試問,還有多少學校還敢組織孩子們郊遊?


當下,太多的學子因學業繁重而無奈的被困在學校的四堵牆裏,敢問,還有多少孩子能有幸向當年袁院士那樣可以走出校門、擁抱大自然?


目前,諸多的家長因競爭激烈,以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爲名,腦子裏只剩下了文化課成績,導致孩子們的天性不能得到有效保護和發揮,人的全面發展儼然已成爲一句空話。


一山放過一山攔,“敵軍”圍困萬千重!


有多少孩子能突破“重圍”,不被我們培養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學蟲”和“溫室裏的花朵”?


教育的初心何在?


如此下去,大師的旗幟後人如何能更高、更好的舉起?


我們該如何去做?


但願我們能從袁隆平院士孩童時的經歷中得到些許啓發。

選自微信公衆號《墉夫秒語》,更多文章請關注公衆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