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喜看稻菽千重浪 國士禾下夢乘涼

【本文爲出版社約稿,爲《袁隆平的故事》再版作跋,附於書稿終章】

“我每天想的主要的還是日思夜夢,夢希望這個產量很高。我叫做禾下乘涼夢。就是我的試驗田裏的超級雜交稻長得比高粱還高,穗子、稻穗比掃帚還長,籽粒有花生米那麼大,好高興,我就跟我的助手們,在那個稻穗下乘涼。”

——袁隆平

1960年的夏天,湖南安江的稻田裏,一株水稻讓過路的青年教師停下了腳步,這株水稻穗大粒多,在層層稻田裏顯得鶴立雞羣,隨風搖曳。偶遇,瞬間激發了青年教師的靈感,從這一刻起,中國的稻田裏便上演了一段歷經半個世紀的傳奇。

這位青年教師叫袁隆平,那一年,他31歲。

1930年9月,袁隆平生於北平,祖籍江西德安。他的童年是在戰爭的烽火中度過的,隨父母顛沛流離,輾轉於祖國各地,受盡苦難。任誰也無法想象,昔日那個看起來有些笨手笨腳的孩子日後會成爲“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解決全球十幾億人的飢餓問題。

1949年8月,19歲的袁隆平高中畢業。考大學時他想要學農,但父母都不贊成。袁隆平說喫飯是第一件大事,沒有農民種田,還談何生存?最終說服了父母,毅然回重慶去讀農學院農學系。他說:“很多人對學農有想法,可我從來沒有後悔過學農”。1953年 8月畢業,袁隆平到農業廳報到後,就坐着燒木炭的汽車一路顛簸,到了離黔陽縣城安江鎮4公里外的農校。這一待,就是16年。此間,袁隆平一面教學,一面從事生產實踐、選擇課題進行科學研究,開始走上了作物育種之路。他見過餓殍遍地,聽過無數次“金元寶比不上兩個饅頭”,於是他許下誓言:要用自己的專業研究出高產水稻,讓同胞們免受飢餓之苦。

1960年7月,通過天然雜交稻的啓發,袁隆平意識到,用人工雜交的辦法,可以培植高產的雜交稻。勾腰駝背埋在稻田裏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在60個瓦鉢裏面倒騰了兩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後,1966年2月,在中國科學院的院刊《科學通報》上,他發表了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提出通過培育水稻“三系”(即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雄性不育恢復系),以“三系”配套的方法來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設想與思路,由此拉開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1973年,在第二次全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會上,袁隆平代表湖南省水稻雄性不育系研究協作組作了“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的發言,正式宣佈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此後,雜交水稻先在湖南推廣,後在中國遍地開花結果,水稻平均畝產也一路“飆升”:1976年231公斤、1984年358公斤、1998年424公斤……1996年,袁隆平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第二年,農業部提出超級稻育種計劃。袁隆平領銜的科研團隊通過形態改良和雜種優勢利用相結合的技術路線,成功攻破水稻超高產育種難題,不斷刷新畝產產量:

2000年,袁隆平團隊培養出“兩優培九”,實現一期目標;2004年,又突破了畝產800公斤提前實現了二期目標。可他對產量永遠不滿足,又接着提出2015年三期900公斤、2020年四期1000公斤的新目標。2011年,三期目標告破;2014年,四期目標達成。他又提出五期目標,每公頃產糧16噸。袁隆平曾說過,從理論上講,水稻畝產最高可到1500公斤。在沒有實現這個目標前,他恐怕永遠不會停下腳步。到了2019年初,超級稻計劃的五期目標已經全部完成,分別是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

2019年9月29日上午,爲了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隆重表彰爲新中國建設和發展作出傑出貢獻的功勳模範人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於北京隆重舉行。袁隆平在內的8人獲得“共和國勳章”。中國農民說,喫飯靠“兩平”,一靠鄧小平(責任制),二靠袁隆平(雜交稻)。西方世界稱,雜交稻是“東方魔稻”。他的成果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人的喫飯問題,而且也被認爲是解決下個世紀世界性飢餓問題的法寶。國際上甚至把雜交稻當作中國繼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譽爲“第二次綠色革命”。

獲國家最高榮譽“共和國勳章”的當天,袁隆平就返回了湖南,“明天還要到田裏去。”因爲他有自己的任務表單:今年向畝產1200公斤衝刺。“如果沒有特大的自然災害,有九成把握可以實現。”在現場袁隆平拿着水稻說,“開花開得好好。”儘管已經90多歲了,他依然在堅持自己最初的夢想。在湖南省農科院的住宅旁,安排了一塊試驗田,每天起牀,第一件事就是下田,看看他的寶貝水稻。90多歲的他,仍然有兩個更爲宏大的夢想,“一願世界無饑荒,二願禾稻能乘涼”,併爲此而不懈努力着。

2021年3月,91歲高齡的袁老,在海南三亞南繁基地不慎摔了一跤,被緊急送至當地醫院,4月初轉回長沙接受治療,縱是病危之際,他每天都掛念水稻問天氣。5月22日,湖南長沙,細雨悽迷,哀傷的情緒瀰漫在城市上空。13時07分,“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病醫治無效,在長沙與世長辭,享年91歲。16時許,靈車緩緩駛出醫院,路邊聚集了聞訊前來送行的市民。司機停下車輛鳴笛,人們把鮮花捧在胸前,悲慟高呼:“袁爺爺,一路走好,一路走好!”運送袁老遺體的靈車,在袁院士長期生活工作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繞行一週,讓袁老再看一眼畢生鍾愛的“雜交稻”和他最親愛的同事、學生。路上,有市民跑步送別一路跟隨,陪袁老最後再走一遍長沙城;有衆多市民自發來到袁老家門口送別,冒雨緬懷,淚灑當場。

九州萬里同悲慼,國士無雙袁隆平。

袁隆平院士矢志耕耘的一生,將激勵華夏兒女付出畢生的努力,凝聚起中華民族復興的磅礴偉力。祝院士一路走好,我們將永遠懷念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