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文集筆記6‖《人之初,性本愛丘山》


        《韓愈文集筆記》【6】


孟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荀子之言性曰:人之性惡。揚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惡混。夫始善而進惡,與始惡而進善,與始也混而今也善惡,皆舉其中而遺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韓愈《原性》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 魏晉 ]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


人之本性究竟爲何,這個話題,古今中外已經探討了幾千年了,還是沒有一個定論。我想,倘若這個星球不唯一,外星人也討論不出來結果。這種問題,本來也沒有確切的答案。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孔孟之言“人之初,性本善”,很有道理的嘛,都是後來環境慢慢改變了善良的本性,變得複雜而難以捉摸起來。荀子的性本惡也不錯。人一出生就開始浪費空氣食物還有水,可惡得很。也只有在長大的過程中,不斷爲善,幫助了別人,奉獻了社會,服務了人民,把他的惡抵消得越多,這個人就越來越善了。

揚子說的本性複雜,善惡搭混,那也是有他的立論依據的。人之初,消費了食物水空氣,可是父母親友收穫了愉快和天倫之樂,世界因爲多了一個你,而更加得繽紛多彩,這就是爲善的一面。

韓愈沒說別人不對,他只是說不論孔孟荀子還是揚子,都說得不全面,都說了中間的情況,而忽略了首尾兩種極端情況。此二者原文如下:

“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下焉者,惡焉而已矣。其所以爲性者五,曰仁,曰禮,曰信,曰義,曰智。上焉者之於五也,主於一而行於四;中焉者之於五也,一不少有焉,則少反焉,其於四也混;下焉者之於五也,反於一而悖(bèi)於四。性之於情視其品。情之品有上中下三,其所以爲情者七,曰喜,曰怒,曰哀,曰懼,曰愛,曰惡,曰欲。上焉者之於七也,動而處其中;中焉者之於七也,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中者也;下焉者之於七也,亡與甚直情而行者也。情之於性視其品。”

韓愈所說的人之性,就三類,上中下。說了一大段,其實這個“上”善者就是聖人嘛!這種人根本不存在的。純粹的善,沒有一點惡,就好比伽利略做實驗,絕對的光滑小車一直走下去,根本不會停止。

韓愈說的“中”,自然是孔孟揚子荀子所說的人之本性咯!這就回到了現實世界,善惡不是絕對,可以轉化,可以混搭。

韓愈說的“下”品本性,毫無疑問,就是沒有一點點善良,純粹的惡魔。另一種極端情況罷了。考慮這種極端理想狀態,這還是國人第一次聽說,故而都覺得新奇而有趣。唐宋古文運動由他掀起,就是從思想上重視起來的。

這種極端理想化的想法,慢慢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資*本*主*義萌芽也是在唐宋時期。不可謂不巧合得甚妙。

韓愈的偉大之處,我覺得當是思想的細分化,這不正是市場分工的理論基礎嗎?我喜歡韓愈,就喜歡在這裏,他把人之善惡具體化了,把善惡和“仁義禮智信”以及“喜怒哀懼愛惡欲”聯繫起來。其實,這次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里程碑事件,倘不加干涉,任由發展下去,遲早會發展成爲自然科學。這是由系統的哲學思想,走向精確邏輯哲學思想的一個必然過程。

西方數學物理化學,也不是一天建立起來的科學。所有的學科,都是統一在古羅馬的希臘古典哲學之下。

韓愈的這種細分善惡標準,就是一個邏輯推理思維的開端。想要走通韓愈的這條路,邏輯修辭等方法必然進一步完善發展,論證科學無可避免地會建立起來。很可惜,宋代哲學家們,來不及建立現代邏輯科學體系,就被契丹人金人蒙古人趕盡殺絕下,一路南逃。逃難的路上,朝不保夕,食不果腹,還哪有時間研究哲學這麼高深的問題呢?直到南宋滅亡,自韓愈建立起來的思想體系,早已經湮滅於戰火之中。惜哉悲哉,我中華文明與現代邏輯科學失之交臂。

討論完韓愈的本性話題,咱們回到題目“性本愛丘山”。我喜愛魏晉詩人陶淵明,已經不是一兩天了。這篇《歸園田居》也是我最喜歡的陶先生名篇之一。我在此,並不想過多對人之本性進行討論,只是就陶先生所說的喜愛山水的本性,稍作展開講一講。

陶先生詩篇開篇就講,我少年時代就沒有適應俗世風塵的氣質韻味,我的本性只是喜愛山林水肆田園。我落入塵網中,耽誤縱情山水和詩酒田園,已經耽擱了三十年。……

人之初,好奇心很重,性本愛丘山,性本愛田園。只是因爲這山林動植物繁多,能夠勾起人類最初的好奇心。那股探索未知,那遠古祖先遺留下來的探奇基因,在早年幼小的你我體內就已蠢蠢欲動。

好奇未知,探索求識,是人類進步和發展的不懈動力。毋寧說人之初,性本愛丘山,不如說人之初,性本好奇探根源。

早期的人類,本就生活在山林草原等大自然裏,和自然的和諧共處,這本就是人類早就學會的本領。我自然熱愛田園風光,但我也向往城市繁華,在這兩者之間,搖擺不定,也就註定心靈受到煎熬。話說回來,能有得煎熬也是一種幸福。倒是有種情況可以解決煎熬,那即是半個月過農村田園生活,半個月過繁華都市生活。這樣兩者兼顧,從而也就”魚和熊掌都可兼得”。

最後,願每一個國人都能安居樂業,縱情山水;也願每一個國人,都能融入都市繁華,住高樓大廈,駕小車寶馬,有閒有錢闖天涯。

——————…………——

(小滿三候苦菜秀,靡草死,麥秋至。)

黃思明於大西北夏初辛丑年四月十九辰時許

2021.05.30星期天(›´ω`‹ )

小滿二候第5日

[tips]

1.大西北,是對我國西北乾旱區的別稱。特指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西北五省)以及內蒙古的一部分。其中內蒙古部分包括阿拉善盟、烏海市、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包頭市、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市。狹義上的大西北並不含最後三個市(包頭、呼和浩特和烏蘭察布市)。

大西北地廣人稀,自然資源豐富,戰略地位很重要,目前尚未充分開發,新疆擁有比較巨大的發展潛力,特別北疆緊挨天山,相對南疆的雨水缺乏,北疆更適合居住。新疆是國家西部開發的重點工程,也是中原絲綢之路的起點,文物古蹟衆多,這一地區是中國尋古問今的好去處。

大西北遠離內陸,位於大興安嶺以西,崑崙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和長城以北。這一地區國境線漫長,與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等國相鄰。本區面積廣大,約佔全國面積的30%,人口約佔全國的4%,少數民族人口占1/3。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

一開始,我喜歡說自己定居北五省,如今看來說大西北更適合。北五省和大西北叫法雖有些相似,但是大西北範圍更廣闊一點,那就暫且叫大西北。北五省在民國時代更常用,大西北是解放後常用語,爲了順應潮流,今後一律用詞“大西北”。(*^ω^*)

      上一篇   ‖    目  錄   ‖下一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