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對生活說“是”,用行動創造人生的意義

關於人生的意義,古往今來衆說紛紜。胡適說,生命本沒有意義,你要能給它什麼意義,它就有什麼意義。這種說法跟魯迅那句“世上本沒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有異曲同工之妙。兩位思想家都在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在於個體自己去創造。

然而,今天我們要談的是維克多·弗蘭克爾對生命意義的探討。作爲西方心理學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創立了著名的意義療法,並幫助很多人更好地活下去。其遺珠之作《生命的探問》深刻傳達了他對生命意義和價值的肯定。

本書認爲:人類的生命存在絕對的意義,並且生活總在爲我們提供讓其充滿意義的可能性。作者開篇就說,一切自由、真理和意義都依賴於個人做出並實施的選擇。而這種觀點正與前面提到的兩位中國思想家的說法不謀而合,那就是我們不能空談“意義”,而要用實際行動去體現意義。

遺憾的是,如今太多人深陷生命無意義的泥潭,以至於抱怨連連,更別提活成自己理想的模樣。我平時比較關注教育新聞,有段時間總在媒體上看到“空心”、“城市蹲族”等詞語,而迷茫、無所適從等更是不絕於耳……這些詞語概括的人羣主要是高校在讀生以及一些畢業後進入社會的受挫青年。

說實話,媒體對他們生存狀態的報道很讓人喫驚。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好不容易奮鬥進了夢寐以求的高等學府,卻因爲突然失去了目標,體會不到生命的意義。於是他們變得精神空虛,生活痛苦。

至於那些因就業受限而拒絕融入社會的蹲族和放棄改變者,更是對當下和未來失去了期待。另外還有很多人,因爲偶然遭遇的變故或瑣碎生活中的不如意而感嘆“活得沒意思”。

對這些現象深入分析一下,我們就會發現,人類對於生命意義的思考和追尋從未停止。儘管有時偶爾懷疑:既然我們的生命終究消失,那今天所做的一切又有什麼意義?

對此,就讓我們用弗蘭克爾的告誡來爲自己打消疑慮吧——我們是凡人,我們的生命和時間有限,我們的可能性也有限。正因如此,我們更應該做一些事情,開發一種可能性,並且投入時間實現它,讓它來成就人生的意義。

弗蘭克爾在《生命的探問》裏,主要從兩個方面向我們闡釋了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生命意義的來源以及實現生命意義的途徑。

這兩個方面看起來很簡單,實際上又各自被分成了不同的層次,並且兩個方面互相補充。可以說,如果一個人沒有切實瞭解生命意義的來源,也就不會認同它的實現途徑;而如果一個人找不到合適的途徑去實現意義,那麼他便只會對生命存在意義這個說法充滿懷疑。

關於生命意義的來源,弗蘭克爾指出,追求快樂和幸福並不能爲生命提供意義,反而是那些面對極端生存環境時,仍能堅持信念並且使生活更充實的人,能獲得真切的意義感。

至於如何實現生命的意義,主要有三種途徑,它們分別是:1、做事、行動、創造;2、體驗,如體驗自然、藝術或者愛別人;3、面對不可預料的生命限制和困境,做出反應,接受命運。

一、生命意義的來源

弗蘭克爾爲我們展示了能給生命帶來意義的事物和思想來源。他認爲,對於生命有何意義這個議題,我們不應該是“提問者”,而應該成爲“回答者”。

因爲在人的一生中,生命會不斷向我們發問,而我們需要給出答案。只有當我們能夠一一回答這些問題時,我們纔有可能實現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那麼生命又會如何向我們發問呢?根據弗蘭克爾的觀點來看,就是生命會不斷地給我們出難題。這些難題對於普通人來說,可能會具體表現爲學業壓力、就業壓力、感情創傷或者中年危機……但是對於另一部分人來說,更是代表着在生命中遭受無法彌補的痛苦,比如身患絕症或瀕臨死亡。

有時候我會思考,爲什麼《生命的探問》中的許多觀點必須由弗蘭克爾提出才具有充分的說服力?因爲在戰爭期間的那段經歷使他時刻受到死亡的威脅,而正是在這種極端環境下的思考,才能帶給人極大的啓發和力量。

弗蘭克爾強調,在人類的生命意義中,有很大的組成部分來自對“應如何面對命運”的思考與行動。

提到命運,人們常常會聯想起兩個詞“命運的不公”、“無情的命運”,這些有關命運的修飾詞,似乎在向我們透露:命運是殘酷的,誰都不知道自己會遭遇什麼。正如《少有人走的路》裏說的那樣:人生苦難重重。

毫無疑問,面對人生的苦難,我們會感到痛苦。但是這些被施加的痛苦也可以成爲生命意義的來源。因爲人的意志力和耐心都會通過遭受的痛苦得到加強。弗蘭克爾說:痛苦是否具有意義取決於人類,或者說僅僅取決於經受痛苦的那個人。

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有些人對痛苦的反應是麻木的,他認識不到痛苦對於個人提升和成長的意義。於是他的選擇要麼是逃避,要麼是沉溺,從而徹底放棄了讓自己變強的機會。這就是所謂的“白受苦”,屬於毫無意義的行爲。

二、實現生命意義的途徑

既然已經明確人類的生命具有絕對的意義和價值,那我們該如何成就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呢?《生命的探問》對這個問題非常重視,作者也在多處有所提及。接下來,我們可以逐條對照,看看自己是否行進在通往人生意義的路上。

1、做事、行動、創造

想讓一個生命體現出存在的意義,個體必須有所行動。因爲只有積極行動起來,才能負起生活的責任。弗蘭克爾強調“生命是一種巨大的責任”。

我們生來不是爲了享樂,而是需要完成自己的使命。當然,每個人的個性不同,生命賦予我們的獨特任務也不同。

有的人可能一輩子都在做着不起眼的小事,比如保安、保潔、流水線操作工等,但是他們兢兢業業、勤懇真誠,同樣能夠活成大家眼中的一束光。還有的人從小立志高遠,並且付出了畢生的心血和努力,在生命歷程中創造了巨大的成就。

就像袁隆平和吳孟超院士一樣,雖然他們的離世讓我們悲痛萬分,但他們爲事業爲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感動着我們。而且可以肯定,這個世界上一定還有無數的追隨者會以他們的成就和創造爲基礎,繼續這未竟的事業。

也許這正是生命旅程的迷人之處——我們不知道生活將會對我們提出什麼問題,也不知道當下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將會以何種方式塑造我們。

書裏提到了一位被判無期徒刑的囚犯,其經歷引人深思。他在被驅逐到魔鬼島的航程中,遇到了火災,於是被組織參加救火。最後因爲救了十個人而被赦免。真是難以想象。

試想若這名囚犯在被宣判無期、放逐荒島之時就已經認定生命和行動失去意義了呢?他還會在救火時發揮積極作用嗎?恐怕不會。所以說,誰也不知道命運的拐點在哪裏。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用具體行動去迴應生活中出現的每一道難題。

2、體驗,如體驗自然、藝術或者愛別人

行動並非賦予人生意義的唯一途徑,不然我們就難以解釋“某些上了年紀、行動不便的人”爲何仍能得到大家的尊敬和喜愛。弗蘭克爾指出,每一個生命都值得被肯定。任何一個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都不應該以“是否具有生產力、是否對社會有用”來衡量。

所以,在探索生命的意義時,我們不僅可以作爲一個積極的行動者,還可以作爲一個熱愛生命的人來體現活着的意義。

熱愛生命,就要熱愛一切美好的事物,對大自然的神奇保持欣賞和敬畏心;對感興趣的藝術形式有自己的理解和鑑賞力,這些都能讓我們更深刻地感受生活的美好。

至於愛別人這件事就更好理解了。從小到大,誰沒有過對某位特別的人入迷的感覺呢?雖然時過境遷,但那種壓倒一切的強烈感覺終生難忘。爲什麼很多文藝片都在講初戀故事?我想大概因爲初戀正是人類對美好事物極度渴求的一個縮影。

在某種情況下,我們甚至會覺得,只要能夠時時看到那個人——什麼也不用說,什麼也不用做,這樣的人生足矣。愛的本質讓我們看到所愛之人的獨特性和個性,而從這份獨特性和個性中,我們同時感悟到了愛與被愛者活着的意義。

3、面對不可預料的生命限制和困境,做出反應,接受命運

生命是一種責任,是一種巨大的義務。生活中當然也有快樂,但更多的是責任和壓力。一位俄羅斯實驗心理學家說過:通常人們經歷的不滿意的感覺會比快樂的感覺多得多。

就是說,磨難和考驗隨時可能在生活中出現。所以,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艱難和痛苦都是生命的組成部分,我們必須鍛鍊自己接受這些。這的確很難,但我們要努力對生命說“是”。

《生命的探問》告訴我們,一個人感到疲倦,感到筋疲力盡,並不能成爲他停止前進的理由。相反,一切都取決於堅持是否有意義,克服疲勞是否值得。

以前看過一張圖,上面有兩個人的對話:等不要緊,最要緊就是等得有價值。如今再看這段話,我很想告訴大家:累不要緊,只要累得有意義。

我們作爲平凡的成年人,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估計沒有人會說自己活得無憂無慮。疲倦乃至筋疲力盡的感覺,大家都體驗過,當然並不限於體力勞動者。但是放眼看去,誰又不是一邊奔跑,一邊爲自己加油呢?

知道爲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弗蘭克爾曾在著作中幾次引用尼采這句話,在此我們同樣可以說:知道爲什麼堅持的人,便能前進。

希望大家都來讀讀這本書,因爲它在給我帶來啓發和力量的同時,也提升了我的行動力。雖然我一直堅持認爲生命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對於“活着就應該踏踏實實幹事,毫無保留地愛人”這些方面踐行得還不夠徹底。

通過閱讀與思考,我進一步理解了無論發生什麼都對生活說“是”的原因,以及用行動創造意義的必要性。就讓這種理念一路引領我們從生活點滴做起,創造屬於自己人生的獨特意義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