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其實真的不想躺平

1

最近網絡上興起一個詞“躺平學”,它源於一篇叫做《躺平即正義》的文章。現在該文已經全網刪除了,只能找到了一點零星的片段。


我看了之後,說實在的,覺得他說的有那麼些道理,言語間還頗有點哲學家的意味。

我猜想作者的初衷可能只是想介紹自己的生活,分享下心得,卻沒想到會在全網掀起這麼大的波瀾。

有人捧,有人踩。官媒和企業家、教授紛紛站出來痛批,怒斥這種思想之不負責、之墮落。

這篇文章如果早幾年貼出來,估計不會引起這麼大反響。大家看過之後,無非是一笑了之。

可爲什麼現在會引起這麼大的爭議呢?

廣大年輕人都對“躺平”表示理解,甚至還對“躺平學”的概念加以拓展,使其內涵更充實、更具體。


2

我的觀點是:其實年輕人是不想躺平的,因爲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喫苦耐勞,艱苦奮鬥。以前的孩子是,現在的孩子也是。

這個理念是根植於我們的民族文化之中的。

重點在於,過去和如今對於喫苦耐勞、艱苦奮鬥的內容及程度的理解不一樣。

人們通常會根據環境(社會、職場、家庭)、個人理解,以及個人能力等因素來決定他是否認可、接受一項任務。

從生理的角度來說,年輕人正是處於生命中精力最旺盛的一個階段,“躺平”不符合年輕人的本性。

3

今日年輕人“擁護”躺平,有兩個主要原因。

一個是“自身”理想信念的缺失。

這年頭談理想好像挺裝,但不得不承認,人沒有理想,沒有慾望,做事就缺乏動力。

我們的教育一向很擅長給人灌輸理想信念,設定目標,但確實不擅長引導人自發的去探索、發現符合自身特性的理想及目標。

很多人不是缺乏理想信念,而是缺乏“自己”的理想信念。他們的理想信念並不是經過自己的認真思考得出來的,而是社會、家庭、領導老師長輩們給他設定的,他直接拿來當成了自己的。

不加思索的答案,不會是自己的答案;直接從別處拿來的東西,不可能變成自己的東西。

有多少人幹着一份自己不喜歡或者不認同的工作,又沒法做到幹一行愛一行。投入不進去,消磨着自己,也消磨着工作。

在這種情況下,越幹越喫力,越來越懷疑自我,怎麼可能產生持續性的幹勁?

第二個原因是成功成本越來越高了。

或者我們不談成功,要求放低一點。如今想要過上有車有房有存款、工作家庭雙兼顧,尊老愛幼、忠孝兩全的幸福生活,成本比過去要高多了。

還不是一般的高。

白巖松老師之所以會被噴,是因爲他說的高房價、工作難找都直擊當代年輕人的痛點(別說年輕人,中年人都痛)。

現在的房價本來就是畸高,工作的競爭強度與用人制度也是不太正常,急需改善的。

現如今,一個年輕人兢兢業業工作多年,卻買不起房,討不到心上人的歡心,成不了家,這種現象已經很普遍了。怎能就此斷定他不夠努力,沒有爲前程拼搏奮鬥呢?

如果以結果來下結論,我覺得對廣大家庭條件較差的年輕人來說是種殘忍。社會制度中的一些不完善、不合理,不應該以個體的“個人能力不足”來搪塞。

買房,成家,較低成本的生活開銷、孩子養育成本……在過去的幾十年內,是生活的標配,是基本條件。

可近年來,這些標配(特別是房價)的所需成本都爬到了一個讓人可望不可及的高度,年輕的一代怎不容易焦慮,不灰心喪氣呢?

當然,過去也有過去的焦慮。那時沒網絡,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也都不大。而今,這些焦慮在互聯網的普及和信息爆發式的增長之下,放大了數十倍。

已經佔得先機的既得利益者若是還站在自己的角度,以自己過去的經歷來給現在的年輕人打雞血,是缺乏一定說服力的。

所以爲啥年輕人不買賬了?大家都懂,時代已經改變很多啦。

我們常說人是社會的螺絲釘,要爲社會做貢獻。但人也是高級生物,他有思想,有尊嚴。

他可以自己把自己當螺絲釘,但別人不能真的把他當成沒有痛感、不計回報的螺絲釘來對待。

理想的社會發展趨勢,是越來越重視以人爲本,而不是將人當成工具,怎樣使用、怎樣無視都可以。

當努力的成本水漲船高,人的精力到達一定的閾值,肯定是會累的。

不但身累,還會心累,此時不躺下休息休息,讓心態放平放寬,佛系一點,再打雞血也只是把自己逼入絕境而已。

奮鬥,是需要調整方向和策略的,也是需要休息的。

4

另外,我們的社會太推崇傳統意義上的成功學了,太看重一個人的名譽、地位和財富。

要知道,在任何年代,社會都是金字塔結構,底層永遠是人數最多的。

即使每個人的努力程度都一樣,也不可能個個都當官,當企業家、科學家和大學教授。

人人都勇攀高峯,大量的基層工作誰去做?社會應該允許人各有志。

農民也好,基層的工作人員也好,外賣員、快遞員等各類服務人員,只要是在腳踏實地的勞作,憑自己的能力謀生,都應該得到尊重。

不應大肆倡導以收入水平高低、工作體面與否爲標準的成功學。

成功學的溫度不降一降,人們只會越來越浮躁。都想快速上位,掙快錢,哪會有人沉下心踏實做事?

從這個角度來說,“躺平學”適時的給成功學潑了一盆冷水,讓大家清醒清醒,冷靜冷靜。

與其說年輕人“擁護”躺平學,公然跟老一輩唱“反調”,不如說是他們想換一種活法。

不再願意盲目跟風,只追求世俗意義的成功;不想因爲看不清未來的模樣就憂心忡忡,抓不住當下已有的小幸福。

他們也想既有工作,又有生活;在賺錢的同時,又能不留遺憾的照顧好家人。

比起盲目的奮鬥,人更應該的是看清楚自己所處現狀和已有的能力。不眼高手低、好高騖遠,而是從實際出發,從小事做起,因人制宜的選擇合適的路去走。

前輩們也不用着急,因爲不會有幾個人真去做到《躺平即正義》一文中,那種超低慾望的躺平,畢竟承擔不了一躺不起的風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