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宋朝進行時(208)文學天團

上一篇[歷史]宋朝進行時(207)千年第一榜

207◆文學天團

蘇軾,字子瞻,景祐三年十二月(1037年1月)出生於眉州眉山。

蘇軾的遠祖一直可以追溯到唐朝宰相蘇味道,蘇味道文章寫得好,但從政品格爲人詬病,辦事處處明哲保身,人稱“模棱宰相”。武則天當政的時候,蘇味道一個勁拍武則天馬屁,結果等到唐中宗李顯復辟,他被貶到眉州擔任刺史,於是,就在當地留下了蘇氏一脈。眉州蘇氏傳到第十代,子孫中出了一個名人——蘇洵。

沒錯,蘇洵正是蘇軾和蘇轍的父親。大家都知道,蘇家父子三人是著名的文學天團,唐宋八大家中一下子攬去了三席。

作爲兩位學霸的父親,蘇洵自己的求學之路卻讓人大跌眼鏡。在倡導“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今天,無數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父母恨不得從孃胎裏開始就狠抓教育,君不見,陪讀陪出心臟支架的也大有人在。

可事情到了蘇洵身上就不一樣了,別說贏在起跑線,完全屬於別人已經跑了三圈,他才後知後覺地發力起跑。據說,蘇洵少年時代一直是在渾渾噩噩中度過的,直到二十七歲才突然醒悟,開始發奮勤學。所以,三字經裏纔有了一句“蘇老泉(蘇洵自號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

二十七歲,擱現在都是研究生畢業的年齡了!更可況那是平均壽命只有現在一半的古代。

不可否認,讀書這檔子事,除了勤奮,天分也很重要。落後三圈的蘇老先生,自從頓悟以後,急起直追,學問大長,一躍成爲文章高手。不過,蘇洵的學問屬於野路子,並不符合當時的科考要求。因此,蘇洵連續兩次參加科考都沒考上,只能把滿肚子學問用在孩子教育上。

蘇洵自己求學起步晚,對孩子的學習卻抓得很緊,經常繃着臉教訓蘇軾蘇轍兩兄弟。兩兄弟中,蘇轍性格內斂,平時比較老實。而蘇軾就不同了,從小就是個活潑好動的主,整天在外面呼朋引類地瘋玩,沒少讓蘇洵操心。

蘇家除了有一個嚴父以外,還有一個慈母。蘇軾的母親程氏出身於大戶人家,受過良好的教育。程氏不但苦心維持家裏的生計,還能盡心盡力相夫教子。

在蘇洵和程氏剛柔相濟式的教育下,蘇軾的學習很快上了正軌,能詩善文、才華過人等標籤很快貼到少年蘇軾的身上,除了以上幾個學霸的標配特徵外,他還具備一些常人所無的特質,正是這個特質,使他成爲人才中的人才,文豪中的文豪。

蘇軾最牛的本領是“活讀書”。他博覽經史典籍,卻又不拘泥於書上的條條框框,也不願意對書中的知識頂禮膜拜,更喜歡進行獨立思考,甚至經常拿書中的典故進行打趣開玩笑。

蘇軾流傳於世的文章很多,其中有一篇《黠鼠賦》,是他十一歲時的作品。說是,一天晚上,蘇軾在家裏聽到了老鼠聲,起牀抓捕時卻發現老鼠“死”在了一個空袋子裏,等他一抖摟那個袋子,裝死的老鼠立刻飛快地溜走了。蘇軾於是感嘆,人有時能夠凌駕萬物之上(役萬物而君之),有時卻被一隻小老鼠所欺騙,想來,一個的成敗,皆在專注或懈怠的一念之間。

文章寫得妙趣橫生、發人深省,卻又毫無故作高深的說教姿態。或許,正因爲從小蘊含了如此的思維特質,我們此後才能見到那麼多極富想象力的蘇派文章。

至和元年(1054),蘇軾十九歲,父母爲他張羅了一門婚事,娶同鄉女子王弗爲妻,王弗特別賢惠機敏,有了她,生活上向來粗枝大葉的蘇軾有了一個最好的幫手。不過,最讓蘇軾滿意的是,王弗是個知書達理的女子,平時還能和蘇軾切磋一下詩詞文章,小兩口的日子過得非常融洽。

嘉祐元年(1055),二十歲的蘇軾和弟弟蘇轍一起開始準備參加科舉考試。考前,兩兄弟在父親的帶領下一起拜訪了益州知州張方平。張方平也是一個大儒,在見識了蘇洵父子三人後,對他們的才華大加讚賞。張方平覺得蘇軾蘇轍的才華太出衆,參加當地的鄉試有點委屈人才,就鼓勵他們直接到開封參加考試。此外,他還特地寫了一封推薦信,讓蘇洵父子到京城後去找一個能爲他們提供更多幫助的人。

三月,蘇洵父子信心滿滿地離開了眉州,經過兩個月的舟車勞頓,來到了開封。

八月,蘇軾和蘇轍一起參加鄉試,並順利過關。在省試開始前,他們去拜訪了張方平所說的那個人——歐陽修。

當時,歐陽修已是公認的文壇領袖,誰的文章如果能夠得到他的讚賞,就好比得到了大V的轉發點贊,立刻就會身價陡增,吸粉無數。

不過,要說張方平推薦蘇洵父子也有點冒險,他本人和歐陽修的關係並不好,兩人政治觀點有分歧,產生過矛盾衝突。好在歐陽修是個具有君子風骨的人,主張唯纔是舉,他並沒有因爲張方平的推薦而怠慢蘇洵父子。

歐陽修看了蘇洵父子的文章後,立刻被他們的才情所吸引,不遺餘力地向外界褒揚起來,蘇門三學士的名聲自此不脛而走。這次見面中,最受益的要屬蘇洵,因爲他身上並沒有功名,卻因爲歐陽修的舉薦,被朝廷特授了一個官職。

對於蘇軾蘇轍來說,不管你是何方天才,還是要等第二年的省試說了算。嘉祐二年的故事我們已經講過了,蘇軾和蘇轍都考上了進士,蘇軾那篇文章得到了歐陽修的特別讚賞,只可惜,歐陽修誤以爲是弟子曾鞏所做,鬧了個“烏龍”。其實,關於蘇軾的那篇高考作文,背後還有一則趣事。

當年省試的策論題目叫作《刑賞忠厚之至論》,考生必須據此寫一篇關於刑罰賞賜的論文。蘇軾在論證“用刑宜寬”的時候引用了一則典故:“當堯之時,皋陶爲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

文意是說:上古堯帝的時候,皋陶擔任司法官。有一次,皋陶要判一個人死罪,報到堯帝那裏,堯帝表示要寬宥此人。皋陶一連報了三次,堯都堅持寬宥。因此,天下人都畏懼皋陶的嚴厲,讚賞堯帝的寬仁。

歐陽修看了文章後,思來想去,就是想不出這個“堯帝三不殺”的典故出自哪裏。他轉頭詢問其他副考官,居然沒有一人說得上來。最後,連歐陽修都服輸了,但他覺得這個考生既然能寫出那麼優秀的文章,引用的典故肯定有依據,只怪自己才疏學淺,忘記了(更恨吾輩不能記耳)。

考試結果出來後,歐陽修逮住機會就問蘇軾:小子,你那個“三不殺”的典故搞得老朽一直睡不好覺,說說看,它究竟出自哪本典籍?

蘇軾看着一臉認真的歐陽修,滿不在乎地回了一句。

我編的!

蘇軾的這種做派,正如高考生想不出議論文論據,就隨便瞎編了一條魯迅先生的名言,實在是太隨性了!

不過,蘇軾自有蘇軾的道理。他表示,雖說典故是編出來的,但也沒有瞎編。你看,《三國志·孔融傳》裏就有類似記載。

歐陽修徹底被蘇軾繞暈了,堯帝的典故怎麼會在《三國志》裏有依據呢?

你編,繼續編。

蘇軾也不客氣,接着解釋:據《三國志》記載,曹操滅了袁紹後,把袁紹的兒媳賞賜給了長子曹丕。名士孔融覺得這樣做不妥,就去找曹操理論,說周武王滅了商紂後,把紂王的寵妃妲己賞賜給了周公。曹操說你別欺負我讀書少,我可沒聽說過這件事。孔融回道:“我以前也沒聽過這事,可從你今天的行爲來看,當年周武王應該幹過這種蠢事(以今日之事觀之,意其如此)”。

你看,孔融能夠“意其如此”,我也可以“意其如此”嘛,堯帝是出名的仁君,如此推論,完全合理。

聽了蘇軾的歪解,歐陽修不禁撫掌大笑。看來,眼前這個年輕人不僅是個大才子,還是一個不拘一格的狂才。

也罷,後生可畏。

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

嘉祐年間的歐陽修以廣闊的胸襟和識才愛才的雅量,爲朝廷吸納了一大批人才,他本人也被衆人尊奉爲一代文宗,名望無以復加。

然而,再天才的人也會白璧微瑕。歷史上的歐陽修也曾錯誤地批判過一個人,這也成爲他一生中最大的缺憾。

歐陽修錯批的人,叫作狄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