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or兴趣

团团妈是我在古典吉他学习班认识的,斯斯文文,戴副眼镜,见面总是笑笑算打个招呼。

团团刚来学琴的时候,只有六岁。一般小点儿的孩子家长都跟着,配合老师上课,如果感兴趣也鼓励家长一起学习。

团团妈几乎每堂课都陪着,用鼓励的眼神注视着儿子。可说实话,团团学习吉他真的勉为其难,有点儿小和尚念经的感觉。老师的眼神一旦从他身上离开,他便开始一系列的小动作,抠手,玩手指头,或者抱着琴发呆,东张西望,讲过的东西记不住,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团团妈就在边上坐着,这一切就发生在她眼皮子底下。团团大概是被妈妈蘑菇来的,练琴了会许诺点什么。




还有一部分孩子的状态跟团团相似,上课感觉度时如年,过一会儿看看手表,老师稍不注意,就拿出手机,练琴的时候跟左右同学说话,极不专注。唯一的区别是家长没有陪同上课。

我过去认为,家长陪同上课特别重要,老师会重视跟家长的沟通,孩子上课的效果更好。因为有些孩子盼下课的表现太过明显,来课堂走一遭就是完成任务,完成课时,内容学到几成只有他自己清楚了。

有的孩子每堂课都能当场消化,所以可以不断迭代新内容,有的孩子一堂课需要三个或以上的课时才能勉强完成,但表现得蛮不在乎,似乎放下琴,这个问题就可以抛之脑后了。

从学习的状态来看,一半以上的孩子对学琴兴趣不大,可以说,如果不是家长哄劝,这部分孩子根本不想学。如果没有逐渐对音乐本身发生兴趣,这部分孩子的学琴状态只会每况愈下,中断或者不了了之。

另一部分孩子,表现得专注,理解识记能力强,老师要求的练习时长和技术都能按标准完成,课堂表现不错。能从技术难度的递进体验到成就感,容易被激励,这样的孩子只要坚持练习,兴趣就逐渐被培养出来了。




真正热爱音乐的人,在热爱之前,一定是经过了大量的反复的练习,感觉枯燥的同时,又有些乐子,这乐子可能会发展成兴趣,引领他逐渐去真正认识音乐,了解音乐,并且思考自己与音乐的关系。

团团妈则认为,人跟人的差别是天赋的差别,是先有天赋才有兴趣,我不知道她所谓的“天赋”是不是伪概念,但这么执拗就不客观了。

对孩子的兴趣培养,还是应该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做出客观的评估。如果孩子确实长期都是应付和敷衍的状态,应该考虑孩子是否喜欢学这个。




回到我之前探讨的那个问题,家长陪同的意义大不大?

我觉得,如果有时间,尽量陪同,老师因家长的重视而重视,孩子不会主动跟老师沟通,家长能起到桥梁的作用,顺便可以了解和观察孩子的学习状态。

如果没时间,就更要积极地跟老师沟通,因为你压根儿不清楚你的孩子那几个小时做了些什么,你的角色不能只是付个学费。学琴是一场你和孩子共同的长跑,你可以不懂五线谱和音符,但你必须了解孩子接触音乐后有哪些变化和成长,你得鼓励孩子,时时为他打气。当你想要的结果并没有发生时,你要敢于放弃,让孩子不必承担你的梦想而无端受挫。

天赋也许是存在的,就像人与人之间有差异。但我了解到的音乐世家,并非孩子生下来就会十指连弹,而是有良好的家庭氛围,谈论它,熟知它,不畏惧它,练习是自然而然的事,是享受,是交流,是到达。而非受刑,痛苦,和威逼利诱。

违背意愿的选择,你可以放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