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中原—神都洛陽(六)

山水間的龍門石窟
喫罷早飯,悠悠哉哉,晃悠着出門,坐69路到王城大道,再轉文旅專線,直達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要預約。
事先在網上購買了半價優惠票,教師資格證的作用。
一個小時不到的車程,抵達龍門石窟。
下車,一條古街直通景區,人流寥寥,安靜古樸。
想象不出,這裏會有石窟的存在。
現代感氣息,強烈地衝撞着自己的視覺。
從大門口,走進景區,很長的一段路,感覺都能繞景區一圈了。
燥熱,還是一陣陣襲來,到了景區,才知道,原來可以有電瓶車進入的。


進入石窟,在大廳辦理了一個講解導覽機,
一路走,一路聽,很是便捷。
不用自己操作,走到哪個景點,它都會自己講解。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與莫高窟、雲岡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後加麥積山石窟稱四大石窟。


風和日麗下的龍門石窟,卻讓我驚詫了,山青水秀間的旖旎風光,水波盪漾下的粼粼湖水,在陽光照耀下,閃動着金色的光芒,一派歲月靜好的時光,哪裏能找到曾經的滄桑,曾經的荒蕪?
與我想象中的石窟,大相徑庭,甚至還不如山西的雲岡石窟。
到底龍門石窟造像多爲皇家貴族所建,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皇家石窟,依山傍水,楊柳風輕,也算情理之中。


龍門由大禹治水中所開鑿,魚躍龍門的傳說亦發生於此。其石窟則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盛於唐,終於清末。歷經10多個朝代陸續營造長達1400餘年,是世界上營造時間最長的石窟,密佈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現存洞窟像龕2345個,造像11萬餘尊。
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佔30%,
唐代佔60%,其他朝代僅佔10%左右。


沿着西山石窟,一條大道,慢慢徜徉其中。
珍珠泉,一汪清泉,在這裏叮咚響起,清澈純淨,碧綠的綠植環繞着泉池,春意盎然,別有風味,很是養眼。


走近一座座洞窟,模糊的痕跡,已看不清造像的人影,歲月的沉澱,在這裏,只留下一個個洞窟,一座座造像,風沙的侵襲,讓精美的彩繪,已褪色黯然,更有太多的造像,成了空窟。


來到奉先寺,比之走過的洞窟,有了震撼的感覺。


這裏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爲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羣雕。主佛蓮座北側的題記稱之爲“大盧舍那像龕”。
據傳,盧舍那大佛,是武則天根據自己的容貌儀態雕刻的,其右側爲大弟子迦葉,左側爲小弟子阿難,繼而爲普賢菩薩(左)、文殊菩薩(右),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與主佛盧舍那一起構成了一組極富情態質感的美術羣體形象。


拾級而上,約有6.7層樓高的模樣,亦步亦趨地終於站到盧舍那大佛面前,擡眼望去,
盧舍那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達1.9米,一雙秀目微微凝視下方,露出祥和的笑意,那神祕的微笑,以至於被國外遊客譽爲“東方蒙娜麗莎”、“世界最美雕像”。
同伴走不動,沒能上來,請了一位好心的路人,留下了一張照片。
在這裏,終於有了想象中石窟的感覺,高大雄偉,壯觀的場景,仰望許久,心潮起伏。
從這裏出來,過了橋,往東山石窟走去。


過了橋,來到禮佛觀景臺,這座禮佛臺是當年皇帝拜佛之處,規模的龐大,煞是壯觀。
遙望對面的大佛,用雍容大度、氣宇非凡等字眼來形容,很不爲過。這組羣體形象,極富情態質感,將佛國世界那種充滿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達的淋漓盡致,顯示了唐代雕刻藝術的最高成就。
東山石窟,也就只有香山寺了,臺階有一點高,最終沒能上去。


走到盡頭,就是白園,白居易墓園,也是是這裏景區內的人文自然勝景,處於山間林海中頗有仙風道骨之韻,是全國唯一的紀念白居易的主題公園。
園子太大,只是點綴性的走馬觀花,倒是心裏唸叨着他的那首《琵琶行》,不朽詩文,高潔人生,似乎在這裏,有跨越時空的交錯,走近詩人,聆聽詩人對話心靈交流的聲音。


龍門石窟,到這裏,演繹完它所有的風煙往事,俱往昔,崢嶸歲月中的故事,像一出出精湛的戲曲,把我們帶入那年那月的時光裏,蕩氣迴腸般的留下了它的印記,讓今日的我們沉浸其中,無法自拔。
有個念頭,悄然綻放,下一次,真的該去莫高窟了……


最後古街轉了一圈,買了一把大牡丹娟扇,很是嬌媚。
明天牡丹園,可以點燃洛陽之行的主題了。
2021.5.21
6:58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