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不開心的原因:不夠小,不夠老


“5歲時,媽媽告訴我,人生的關鍵在於快樂。上學後,人們問我長大了要做什麼,我寫下“快樂”。他們告訴我,我理解錯了題目,我告訴他們,他們理解錯了人生。”

——約翰·列儂


好像我們每一個人的童年,都是不一樣的。


年代不同、環境不同、經歷也不同。


但又似乎我們擁有過的童年,都十分相似。


因爲如果真的要選擇一個詞語,來形容小時候的時光。


我想絕大多數人都會說:“快樂。”


有人說我們懷念童年,其實不過是在懷念那段純粹歡樂的時光。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等同於我們也開始默認:


長大成人後的我們,想要再擁有同樣的快樂,很難了。


可到底這是爲什麼呢?


直到我看到一本書,是由瑞典作家巴克曼寫的,叫《外婆的道歉信》,裏面或許能夠告訴我們答案


——也許是因爲,我們從來都沒有被好好教導過,該如何去當一個有趣的大人。



書裏的主角是一對祖孫倆。


愛莎是一個馬上就要滿8歲的小姑娘。有着與她年紀不相稱的“老成”。


而愛莎的外婆,馬上就要78歲了,卻又有着與她年齡不相當的“活潑”。


一個老小孩,帶着一個小老孩。


合該會發生一些啼笑皆非的故事。


這不,剛一開始,外婆和愛莎就被抓到了警察局裏。


因爲大半夜的,外婆連當一個病人都不安分。

竟然從醫院偷跑出來,帶着愛莎去翻動物園的圍牆,去看猴子是不是會像她們爭論的那樣站着睡覺。


被發現時還向警察扔屎球。


最後警察通知了外婆的女兒、愛莎的媽媽前來解決這混亂的局面,還引來外婆的一通抗議:“你幹嘛叫她,瘋了嗎?她會氣炸的。”


凌晨2點,愛莎和外婆站在人行道上等着家長,用手指撥弄着自己圍巾上的破洞。


她努力想忍住眼淚,但沒有成功。


“哦,行了,你媽媽能補好的。”外婆輕輕捶了一下愛莎的肩膀。“可以跟她說,你試圖阻止我爬圍牆的時候,把圍巾扯壞了。”外婆努力表現出歡快。


愛莎用手背擦去眼淚,小聲說,“外婆,我不傻。”


是的,小愛莎不傻。


她知道自己的圍巾不是半夜翻牆時弄破的,而是在學校裏被幾個高年級的女生欺負時給扯爛的。


她知道外婆逃出醫院闖入動物園,也不是真的爲了看猴子。而是爲了能讓愛莎忘記,今天在學校發生的不愉快。


愛莎爲自己的遭遇難過,又爲外婆的良苦用心感動。


外婆告訴愛莎:


如果你擺脫不了壞事,就必須用更多“好料”去蓋過它。


外婆在別人眼裏,是個“大麻煩”。


似乎她每天都會製造各種各樣的事,招惹自己的女兒和鄰居。

圖 | 源於《飛越老人院》電影

說有着6國駕照,偏巧沒有一張是屬於她目前生活的國家。平時用膝蓋頂着方向盤,便開始在街上“無證駕駛”。


看到有組織挨家挨戶拍門上前,宣揚上帝、基督和天堂。她會站在陽臺上,敞開睡袍拿着彩彈槍衝着他們射擊。


下雪天在樓下堆了個雪人,給它穿上衣服。爲的是讓它看起來像是從屋頂摔下來的活人,把鄰居嚇了個半死。

……


可就是這麼一位看似瘋癲無忌的外婆,卻給了愛莎最深沉的愛和保護。


因爲愛莎在別人的眼裏,也是個“小麻煩”。


她早慧、機靈、卻也敏感。


從大人口中聽到不熟悉的名詞時,她會上網去查閱維基百科,輕易不能被糊弄。


在學校受到霸凌後,校長勸說她要表現得“正常些”才能“融入其他小朋友”。愛莎明白這是要息事寧人。


父母離異又各自再婚,母親懷孕即將擁有新小孩。所有的一切都令愛莎感到難受不安,她卻只能沉默。


除了在外婆面前。

 

愛莎可以盡情地展現自己的脆弱、孤僻和真實。

圖 | 源於《the fall》電影


每一個害怕得不能入睡的夜晚,愛莎都能在外婆給她構建的童話世界裏,一個叫不眠大陸的地方,化身爲最勇敢的騎士自在暢遊。


每個7歲的小孩都應該擁有一位超級英雄。所有不同意的人都需要去檢查一下腦袋有沒有毛病。


外婆就是愛莎的超級英雄。


直到有一天,超級英雄鄭重地交給愛莎一個任務。


她寫下了好幾封道歉信,希望愛莎幫忙交給大樓裏的鄰居們。


這對於一個7歲的孩子來說,完全是一趟冒險之旅,但她不得不完成。


誰也不知道,原來外婆在這趟安排好的旅途裏,早早備下了能夠讓愛莎茁壯長大成人的養分。


源源不斷地,滋養着愛莎的當下和未來。

 

外婆給愛莎澆下的第一道成長肥料是

 

——拒絕權威。


愛莎被同班男生打淤了眼眶,校長卻淡然解釋道,不過是典型男孩子氣的惡作劇。


外婆氣得用地球儀砸向校長的電腦屏幕。


憤憤地說:“這小子不是因爲打了女孩纔是個小混蛋,是因爲打了人,任何人!”


校長的權威在外婆身上是不管用的。

圖 | 源於《處刑人》電影


畢竟外婆年輕的時候,還曾和全社會異樣的目光對抗,選擇成爲了一名女外科醫生。


這是愛莎在送信的過程中,逐漸瞭解到的外婆的過去。


外婆的存在,以及她所做的看似瘋狂的一切。


都是爲了告訴愛莎:


要勇於打破不合理的常規,對抗僵化的傳統約束。


一位朋友曾告訴我,作爲一名轉校生,他也試過無故地被全班的同學孤立,卻又被家長老師勸誡要積極、友善地融入集體。


在同輩和長輩雙重“權威”之下,步履維艱。


我才驚覺,生活中一直有很多“無用的權威”。


當權威的出現不是爲了走向正義,而是爲了給他人造勢及提供便利的時候,我們就該提高警覺。

外婆準備的第二重肥料是:學會諒解。


在她們生活的公寓樓裏,有着一羣奇怪的鄰居。


吹毛求疵的瑪麗,白天從不出門的魁梧大漢,酩酊大醉的黑裙女人,老好人的莫德夫婦……


原本,這些鄰居對於愛莎來說,不過是熟悉的陌生人。


愛莎甚至討厭和害怕他們。


可外婆交待的信件,猶如一塊塊拼圖,拼湊出了鄰居與外婆的過往,以及他們背後不爲人知的祕密。


原來,外婆講訴關於不眠大陸的故事,是真的。


裏面的角色,都是鄰居們的縮影。

圖 | 源於《飛越老人院》

他們被外婆從一場場災難或戰場上救回來,各自深藏着苦痛。


一場海嘯奪走了黑裙女人摯愛的丈夫和兒子,瑪麗從小活在被拋棄的陰影中,魁梧大漢是戰場傷兵,老好人夫婦的兒子其實是殺人犯……


外婆說:


不是所有怪物一開始都是怪物。有些因爲悲傷才成了怪物。


接納自己、諒解他人,生活從來不僅只有一種真相。


記得山區教師張桂梅,當年被批評最多的,是不尊重家庭婦女的地位,眼光狹隘。


而其中大多數人,根本沒有真正體會過落後山區女子的命運。

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

嘗試諒解,其實也是在拓寬自己生命的寬度和廣度。

 

外婆給愛莎準備的最後一課是:直面死亡。


外婆把最寶貴的一封信,留給了愛莎。


在這封道歉信裏,她是這樣寫的:

Sorry I have to dye. Sorry I dyed. Sorry I got old.


翻譯過來是:原諒我不得不離開。

 

原諒我的離開,原諒我老了。

愛莎的超級英雄,因爲癌症,永遠地離開了她。


旁人告訴愛莎,外婆年紀大了,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


愛莎反駁,“對於我來說不是,我才認識她七年。”


七年對於擁有深情厚誼的祖孫倆而言,實在太短。


跟死亡講道理很難。對你愛的人放手也很難。


可恰巧死亡和離別,卻是每一個人無法迴避的問題。

圖 | 源於《外婆的道歉信》裏外婆給愛莎的親筆信

外婆不想愛莎活在因爲她的離世而帶來的陰霾當中。


所以給愛莎安排了送信的任務,裏頭藏着來不及教給她的成長課題,幫助愛莎重塑自我生命的支柱,成爲自己的超級英雄。


因爲外婆留給愛莎的愛與勇氣,是不會隨着它她的離去而消逝的。


畏懼死亡,是人類的天性。


尤其是如今疫情的席捲之下,我們更明白了生命的脆弱。


生死的法則我們必須遵循,可死亡從來不是終點。


因爲生命更重要的意義,是在於彼此的相互影響。

 

離別雖有時,精神仍長存。這纔是我們從容面對生死的良藥。

圖 | 源於《外婆的家》電影



之前網絡上有過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後一天,有哪些道理啓示是你想告訴別人的?


其中獲得最高讚的回答是:


沒有任何一種道理能讓你過好這一生,除了找到自己。

《外婆的道歉信》講訴的,的確是個十足簡單的故事。


它甚至和《小王子》一書相似,都是通過一個孩子的視角,來呈現他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與思考。

然後獻給所有在現實生活裏,變得粗糲鈍感的大人。

如果說《小王子》是想希望每個曾是孩子的大人,找回自己的童心。


那麼《外婆的道歉信》一書,更加希望的,是每一個大人迴歸到孩子的身份當中;


看看每個人給自己的成人角色,設置了多少不必要的條框限制。


從而找到那些束縛,給自己的人生鬆綁。


在這裏,我還想談一下本書的作者——弗雷德裏克·巴克曼。

圖 | 作家:弗雷德裏克·巴克曼

有些時候,當我們能夠花點時間,更好地去理解作者創作的目的,我們就愈能接近文學作品想傳達的真相。


作爲一名瑞典作家,比起《外婆的道歉信》,巴克曼還有一部更爲廣爲人知的作品叫《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


書裏的歐維是一個極盡恪守規矩、脾氣古怪的59歲老頭。


在深愛的妻子離世後,生活的秩序被擾亂而無法找到活着的意義,準備赴死與妻子團聚。

但又多次被“不常規”的事情打斷自殺的舉動,重新找回了對生命的的熱誠。

圖 | 源於《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電影

巴克曼擅長用溫情的筆法,通過老人和小孩的故事構建出一個全新的世界。


他在一次採訪中曾說道:“最吸引我的就是5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和10歲以下的小孩,因爲他們是最不會在意那些社會既定法則的人。”


“到了一定年齡以後,人的價值觀會漸漸變成這樣一句話:‘你知道嗎,別人他媽的怎麼想,關我屁事。’然後小孩子也還沒學會應該怎麼去適應這個社會。


我對這些人很感興趣,他們不會跟隨別人人云亦云,而是隻挑自己的路走,但也不至於是別人眼中的奇葩。他們只是夾在人羣中,步調和別人不太一樣。”


巴克曼覺得,人的一生,找到自我步調比聽大道理有用。


別去取悅世界,只來取悅自己。


做個有趣的大人吧。


不要讓任何人告訴你不應該不同。

 

好好生活,好好大笑,好好做夢。人生本是一場偉大的冒險。

文字爲極物原創,轉載請聯繫作者

/

本文作者:暄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