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情緒困擾?請先全情感受它的存在 | 情緒的意義和根本解決方法 情緒的意義和內涵 如何與情緒相處? 結 語

情緒是每個人都不可避免會產生的,尤其是高壓的現代社會下。

很多人會有意無意地去選擇壓抑情緒,讓它儘量獨自“內化”掉,不被表現出來。

一方面,這跟從小到大受到的教育有關:我們總是被告知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放縱自己的情感,否則是“軟弱”的表現;並且它會妨礙工作,降低效率。

感到憤怒?要平息它;

感到愛?要控制它;

感到害怕?要征服它;

感到悲傷?要忍住它

……

於是絕大部分人的情緒都沒有得到充分表達。

韓炳哲在《他者的消失》中說到,當今社會的特徵是消除一切否定性:只有有利於提高生產率的、實用的東西纔會被鼓勵,不斷宣揚“積極”“正能量”,看重“生”的力量,如目標、工作、行動、效率、增長;而忽略了“死”的意義,因爲死亡意味着絕對的失去。這裏的“死”不僅僅指消亡,還包括悲傷、否定等“不利於”生產的東西。

但否認不等於消失,在情緒被否認和壓抑時,它必定會轉向內在——以其他自我傷害的形式在個體身上覆活,導致更大的問題。越來越高發的抑鬱症便是一個典型例子。

因此,情緒確實會影響到生活,但一味的壓抑也只會治標不治本。

那如何更好對待情緒、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呢?下面就來和大家聊聊這個問題。

情緒的意義和內涵

在討論如何真正解決情緒前,先來看看情緒的意義和內涵。

1. 何爲情緒:情緒是思維的體現

情緒究竟是什麼呢?

《當下的力量》書中十分簡潔地說出了情緒的內涵:身體對思維的反應。

大腦中有了某個思維,然後便在體內聚集起某些能量,產生了情緒。而這個情緒反過來又會加強這個思維,讓它更有活力。形成一個循環。

例如如果大腦產生了一個攻擊性的想法,如“這個人太過分了吧”,那對應地就會在體內聚集起被稱作“憤怒”的能量,於是身體便開始準備戰鬥,產生一系列的生理反應:心跳加快、血流加快、呼吸急促……

而這些反應,又會爲原有的那個攻擊性的想法注入活力——“是的,他就是這麼過分,得采取行動了”。

可以看到,情緒和思維不是分開的存在。實際上,情緒就是思維。

因此,要是我們的思維越活躍,喜好、判斷、分析越多,情緒也就更容易產生。

2. 情緒的意義

那既然情緒與思維是一體,那對於“情緒是否有意義”這個問題前,可以先想想思維有沒有意義。

毫無疑問,思維是一定有着積極意義的。它是人類和動物的顯著區別之一。

正是因爲思維的存在,我們超越了原始的動物性,不再只是簡單地喫喝繁衍、順從大自然的安排,對周邊的環境、對自身的存在、對宇宙的終極有所思考,創造了燦爛的文明。我們的生活比動物多了無限的可能性。

而只有在思維沒有得到運用時,思維纔有負面作用。

例如整天的胡思亂想,不斷地分析、評判、比較、抱怨;經常不是在回想過去,就是幻想未來;經常會想象事情可能出錯,製造不必要的焦慮和擔心……這個時候,與其說是利用思維,還不如說是在被思維利用。

因此,思維只是一個工具,無關乎好壞,關鍵看我們如何利用而已。只有在沒有正確運用好時,纔會產生危害;如果利用好,它可以成爲人類超強的武器。

所以類似地,情緒也可以沒有害,只要正確運用。

瑜伽士薩古魯說:

情緒就是生命的汁液,如果你沒有任何情緒,你就會像一根乾柴。

這也是爲什麼情緒在梵文中被稱爲“rasa”,字面意思是汁液。

正是這豐富情緒的存在,生活才變得多姿多彩;也正是與情緒相處的過程,我們才慢慢變得成熟。

他說到印度古典舞蹈中,有一個關於表達和掌控情緒的面向。舞者在過程中需把人的九種情緒狀態表現展現出來,並在它們之間快速切換:這一刻生氣、下一刻喜悅、下下一刻痛苦,然後是慈悲……

和日常中不一樣的是,這個過程是在有意識地創造情緒,在1-2分鐘內絕對的投入去做、去感受;而日常中更多隻是無意識的反應,即在還沒有來得及好好分析事情的時候,情緒已經捷足先登。即一個是掌控情緒,另一個則是被情緒掌控。

所以,要是能有意識地掌控和全情感受自己的情緒,我們就會如那個舞者一樣,讓情緒變成一個創造過程。此時,可以說就是超越了情緒。

如何與情緒相處?

對很多人來說,情緒是生活中最強烈的部分了。如何與它相處是一個重要的話題——是的,不是“壓抑”,而是“共處”。

下面提供三個步驟,分別是:

  • 承認和接納
  • 觀察
  • 超越。

1. 承認和接納它

感受沒有對錯,既然情緒產生了,那就全然地接受。

一味地抗拒,只會引發更多的衝突和矛盾,累積在體內。比情緒更可怕的是對情緒的抗拒。例如,當因爲某些情況產生緊張恐懼的情緒時,要是一味地指責和否認這種狀況,拼命跟自己說“這種情況怎麼可以緊張”,很可能只會加劇緊張的情緒。

這裏有一個小技巧:當外界發生讓自己不愉悅的情況時,例如交通堵塞、孩子的啼哭聲、遲到的外賣等等,可以嘗試把自己想象成一面透明的牆,允許這些事情穿過自己,而不是去抗拒它們的發生,這樣,這些事情就不再如打到一面堅固的牆上那樣傷到自己了。

只要不去抗拒,就不會有傷害,然後,就慢慢擁有了真正的力量。

2. 觀察它

在接受了情緒的存在後,接下來便傾注自己的注意力,觀察它。

集中注意力在內在,感受情緒的能量。但不要去評判和指責,否則又會陷入“思維引發情緒,情緒又強化思維”的惡性循環中。

例如感到憤怒時,不要去指責自己“怎麼又憤怒了”,而是全心去觀察它:不錯,我又憤怒了,感受是什麼呢?嗯,感到心跳加快,體溫升高……

當成爲觀察者去觀察情緒時,我們就不再是情緒本身,而是與它共存了,這樣便切斷了思維和情緒之間的聯繫。當沒有了思維給予它能量後,情緒的勢力便會逐漸減弱。

實際上,情緒只是一片片的雲朵,終將會散去,而我們並不是這些雲朵,而是背後的一整片藍天。作爲一個旁觀者,給予自己所有的感受以愛和關注,它們終將慢慢被消解。

3. 最終,超越它

上面的兩個步驟,一開始來說可能會有些困難,畢竟一直以來形成的無意識思維慣性也不是那麼容易打破的。但只要持續練習,就可以建立新的反應迴路,也就越來越可以不受情緒影響了。

但超越情緒不等於沒有情緒,只是不被其控制而已。

宋代理學家程顥說過:

聖人之喜,以物之當喜;聖人之怒,以物之當怒。是聖人之喜怒,不繫於心,而繫於物也。

意思就是說,聖人也會有喜有怒,但是這些情感,也不過是一種客觀現象,是外界當喜當怒之物在心中引起的相應情感罷了,與自我並沒有聯繫,即“我”並不等於這些情感。

例如當看到一個小孩掉進河裏的時候,如果能成功救出,內心肯定會欣喜,如果失敗,內心也必然會悲傷。但一旦事情過去,這些情感便不會有任何殘留。

這時的心,就會如一面鏡子,如實照出任何東西,有相應的情感流露。但事後,心就會恢復當初的澄澈明淨,毫無情感的殘留。這樣,也就不會再在體內累積負面的能量和記憶,心永遠都輕盈地活在當下。

聖人雖有情,而無累。這種狀態下,就是真正超越了情緒。

結 語

最後來總結一下文章內容。

  • 情緒,是身體對思維的反映。本質上,情緒就是思維;
  • 情緒和思維並沒有問題,情緒是生命的汁液,可以豐富生命體驗;只有沒有正確運用而受其控制時,纔會出現各種問題;
  • 壓抑情緒是治標不治本的,更根本的方法是承認、接納、觀察情緒,最終達到超越情緒的狀態。但超越不等於沒有情緒,只是不再無意識受其控制而已。

所以,當情緒產生時,先全心感受它們吧,通過接納和觀察讓它們慢慢化解,讓愛、平和、喜悅成爲我們最自然的狀態。


我是G小姐,公衆號「G小姐的自由世界」,分享愛、情感和心靈,帶你穿過紛繁的表象,從深處瞭解性與愛。如果對您有啓發,歡迎點贊、評論、關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