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城的寒山寺

楓橋夜泊

作者: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詩,小時候就學。對於詩中的“寒山寺”,“姑蘇”,我一知半解,理解爲城外有個廟。

多年後的今天,我終於明白了。我親身到達了那個寺廟。它位於蘇州姑蘇區。姑蘇城,也就是蘇州城。

趕在工作日,客流量相對少很多。這正是我所想看到的情形,能夠專注於風景,而不被擁擠的人流所打擾。那進出於大門之間的遊客,多是跟團而來,單看那一支支高舉的鮮紅旗子就知道了,它在導遊滔滔不絕的解說中隨風擺動着。

我從側門而入,前行不遠,左拐過橋剛走到運河邊,河對岸那邊的大門處便清晰地傳來熟悉的聲音,細細聽來,是導遊無疑。

跟着導遊走,受益肯定很多。於是我趕緊折身往回走,生怕漏聽了什麼。一路走下來,暗自慶幸自己做出的選擇。

一進門,水面寬闊的京杭大運河便赫然映入眼簾,一艘艘龐大的貨輪嘟嘟着駛來駛去,有的滿載,有的空船,看船身下沉的高度就知道。

導遊是位女性,面容姣好,身材勻稱,身披彩色絲巾,走起路來屁股一晃一晃,甚是美好。口才很好,在我的經驗看來,她的解說水平屬於中上等。

我跟着這美好一路走去,她一路滔滔不絕。

來到景點的關鍵處,順着導遊手指的方向看去,寒山寺就在我們對面,隔河相望,一大面黃牆上只現三個字“寒山寺”。聽導遊姐說,前兩個字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祝枝山所作。當初方丈想找個有名望的人來寫,祝枝山書法遠近聞名,但祝枝山有個慣例,題字一個字一千兩黃金。無奈方丈只好四處雲遊化緣,十年間化得兩千兩黃金。祝枝山不願破例,只好寫了前面兩字。第三個字後來由陶濬宣補充了上去。

導遊姐是個很有趣的人,邊解說邊和團友互動,我在一旁聽得津津有味。

爲了聽到更多寒山寺的消息,我始終和導遊姐保持着一兩步的距離,這樣我就能聽得更清楚,更專注。

寒山寺的特色還有一個,就是廟裏的大鐘,採用紫銅製成,當時處於戰亂年代,倭寇來犯,大鐘被盜。經多方尋找,一無所獲。據說被島國人盜走,熔化鑄成了另外模樣的鐘。

寒山寺門前有座橋,名叫“江村橋”,跨越流入蘇州城的運河。

跟着導遊姐繼續前行,就到了詩人張繼作詩的地方,夜泊處。

張繼是文人,想考取功名,可上天不眷顧他,連考六次不中,可他依然滿腔期待有一天能插花遊街,官袍加身,在朝堂之上一睹百官風采,一覽天子龍顏。當張繼第七次前往京城赴考的時候,已是第二十一個年頭。這一年,依然如往昔一樣,讓滿懷期待的張繼,眉頭愈鎖愈深,上揚的嘴角愈來愈低,迎來的又是名落孫山。

頹喪之中的張繼,這時來到了美麗的水鄉,——蘇州。


月落烏啼霜滿天,此時正值秋天,月亮已然落下,烏鴉啼叫,秋霜漫天。失意中的張繼見此情景,心中更是悲涼一片。

江楓漁火對愁眠,“江楓”,並不是江邊的楓樹。導遊姐互動的時候問,“江楓”什麼意思呢?我在一旁說話了,“江邊的楓樹”。導遊姐說,不是這樣的。她朝右邊指指,又指向左邊,說,這裏有兩座橋,一座叫“江村橋”,另一座叫“楓橋”。楓橋,原來不叫這個名字,這是改動之後的,之前叫“封橋”。兩座橋合起來就是江楓。

爲什麼改名字呢?當時,乾隆欲下江南,地方官覺得名字不雅,遂改名。之前的橋也並不是石橋,而是一塊木板搭於河之上,一端繫繩可以升落。乾隆一來,石橋就有了。也就是爲了取悅“老大”而建造的。

姑蘇城外寒山寺,也就是蘇州城外有個廟,名叫寒山寺。“寒山寺”之所以爲寒山,因爲曾經有個僧侶名叫寒山,住在廟裏。

夜半鐘聲到客船。

據說,待到半夜11點45的時候,每隔六秒鐘敲鐘一次,直到12點整。一年一次。那時廟裏廟外都會擠滿人,爲了沾一沾張繼的才氣。


雕塑張繼,他那右手翹起的食指已然金光燦燦,那是被遊客一次次摸亮的。爲了防止遊客觸碰,後來四周加了圍欄,人們摸不到手,就改摸腳。再後來,張繼的腳也被摸亮了。

寒冷的秋夜裏,張繼在漁船裏聽到寒山寺傳來的鐘聲,精神振奮,靈光出竅,手指沾着河水,在船頭寫下了《楓橋夜泊》,

水乾無痕,後來被民間口口相傳至今。張繼此詩,便無真跡可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