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人的幸福感總是轉瞬即逝,匱乏感卻始終揮之不去?

1. 匱乏

年輕的時候,樂菱常常迷茫,感受不到強烈的幸福感,總覺得生命缺了點什麼。

那時,她認爲是因爲錢不夠多,導致自己缺乏安全感。沒有安全感,哪來的幸福感:

“如果成爲有錢人的話,我應該會幸福和快樂很多。”

於是她四處向成功的企業家學習,絞盡腦汁,親力親爲,努力經營公司,拼命增加業績。

後來,賬戶的錢一點一點穩步增加的時候,短暫的興奮之餘,樂菱依然感受不到幸福:

“如果讓全家都住進大別墅的話,我應該會幸福和快樂很多。”

她按照自己的目標奮力打拼,從租房,到買公寓,到住進聯排別墅,最後全款買下獨幢別墅,賬上的錢仍綽綽有餘。

此刻,足夠富裕的樂菱,望向後院整理花園的老公和一雙兒女,幸福感轉瞬即逝,失落感卻揮之不去......

“如果公司能夠上市,市值翻上百倍以上的話,我應該會幸福和快樂很多。”

幸福感,貌似有一個神祕不可及的天花板。

雖然樂菱在事業和財富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幸福感卻並沒有同步實現。

2. 幸福

經年累月,樂菱不斷地試圖用物質的豐滿,填補自己精神上的缺失。

可是,無論多麼豐盛的物質,似乎都沒法解除她內在的匱乏感。

事實上,物質豐盛和精神富足,兩者從來都不是針鋒相對、此消彼長的。

15年前,樂菱在經濟上沒那麼寬裕,內在的幸福感缺失。

15年後,樂菱的財務狀況相對同齡人已是佼佼者,內在的幸福感卻依然缺失。

她嘆息着,這些年來,自己常常處於緊繃的狀態,沒有辦法輕鬆起來。

爲什麼樂菱每每達到一定目標以後,內在卻依然感覺不到幸福呢?

世間一切,冥冥之中都在運用着吸引力法則的原理:

人的發心、信念、思想、感覺和語言,所散發出來的磁場,吸引與創造生活中的一切

當樂菱的內在信念裏充斥着匱乏,那麼,她會緊抓外在的物質、財富或情感,來填補自己內在的貧瘠。

可是,外在世界的豐盛,並不一定能夠帶來內在世界的豐盛。

3. 篤信

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只是我們選擇相信和選擇看到的樣子。

你相信什麼,你就能看到什麼;你相信什麼,你就能創造什麼。

當你的起心動念發出一個非常強大的信號,將產生強大無比的威力:

你相信天道酬勤,就會鞠躬盡瘁,獲得勤勞努力給你帶來的回報。

你相信厚德載物,就會持續地貢獻他人,自動匹配而來的福德便越來越多。

你相信資源有限,就會感覺匱乏,呼吸的時候都帶着緊張和焦慮。

你相信本自具足,就會運用自己的創造力,去發掘通往內外富足的通道。

信念形成習慣,習慣造就行爲,行爲創造結果。

篤信什麼,聚焦什麼,收穫什麼。

真相是,內在世界的豐盛,會吸引外在世界的顯化。

在“與道相合、與德相應”這盞心靈明燈的指引下,無論平步青雲或進退維谷,只要你不忘初心,平淡的當下都能感受幸福快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