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地吐痰,真應好好上一課【267】

大家都知道,在公共場所吐痰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爲,而且還會給自己或者他人的健康帶來危害。因爲痰液中含有多種病菌,這些病菌能夠通過空氣傳播,成爲許多呼吸道疾病的傳染源。

有人曾專門對一些公共場所的痰跡進行過化驗,結果顯示,4%~6%的痰液中含有結核菌,而開放性肺結核患者的痰中結核菌的含量更大,每毫升痰液中含有10個以上的結核菌。

因此,一些發達國家或者城市將“隨地吐痰”列爲重點整治的對象之一;有的地方性法規中規定對隨地吐痰者進行罰款;還有一些地方,如果發現有人隨地吐痰,此人除了要將自己的痰液擦乾淨之外,還要被罰打掃衛生。

這些“強制性”措施的出臺,也是爲了保持公共場合的衛生。

然而,許多人無視這樣那樣的“強制性””措施,防隨地吐痰的現象屢禁不止。

這不僅不文明,還容易傳播疾病,污染生活環境,最重要的是,成人的這些做法給孩子們造成了不良的負面影響,讓他們誤以爲吐口痰根本不值得大驚小怪。

孩子對於大人的言行總是善於模仿,因此成年人尤其是孩子的父母要以身作則,首先自己做到不隨地吐痰,然後再要求孩子做到。

如果父母發現孩子在公共場合隨地吐痰,不僅當時就要對孩子進行嚴格的批評教育,還應該設立一些規矩約束孩子的行爲,讓孩子從小講文明、懂禮貌。那麼,具體來說,應該給孩子設立哪些規矩呢?

一、父母要規定孩子時刻注意環境衛生。

不僅在公共場所,即使在家裏也不能肆無忌憚,把家裏弄得又髒又亂。想要保持家裏乾淨、整潔、衛生,父母就應具體告訴孩子怎麼做。

比如,家裏的桌椅要擺放整齊、窗戶要經常擦洗,地板上的玩具不玩的時候要擺放整齊,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把痰直接吐到地上,可以吐到衛生間或者痰盂裏。

二、讓孩子自己判斷吐痰是否文明。

父母可以給孩子舉一個防地吐痰的例子,並告訴孩子這樣做的危害性,再講一個不隨地吐痰的例子,讓孩子自己通過比較判斷哪些行爲是不文明行爲,並說出理由。

孩子通過自己的理解得出結論,才能夠更加明辨是非,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這樣他對這件事才能理解更透徹、記憶更深刻,也就不會做出錯誤的行爲。

三、父母應告訴孩子公共場合應該如何吐痰。

孩子知道不能隨地吐痰,但是不知道公共場所想要吐痰時該怎麼辦。父母應告訴孩子,可以把痰吐在衛生紙裏,丟進垃圾桶,環保部門最終會對其進行消毒處理,這樣就不會因吐痰而污染環境、污染空氣了。

四、父母可以教孩子唱一些關於“不隨地吐痰”的兒歌。

比如

“小小一口痰,細菌千千萬,傳播疾和病,害處數不完、影響環境美,人人都討厭。”

“公共場所人真多,講究衛生我做到。身體不適要吐痰,我來教你怎樣辦。請你首先避開人,把痰吐到紙巾裏。趕快找到垃圾桶,包好之後把它扔。”

這些兒歌語言簡潔,通俗易懂,便於孩子理解和記憶,可以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孩子也易於接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