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社交禮儀,讓孩子與人交往更自信【265】

學習社交技巧做一名“社交小達人”在新時代,社交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技能。

有心理學專家指出,許多成年人存在諸如不善交往、拘謹等社交障礙,這些都可以追溯到他的幼兒時期。

如果孩童時期的拘謹、害羞等社交問題得不到解決,那麼這些問題將會妨礙他今後事業的成功。

因此,父母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社交意識,教會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交禮儀,包括一些接人待物的規矩。

有的人以爲,孩子不需要掌握社交禮儀,因爲他們不需要社交。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孩子雖小,他們也需要有自己的社交圈子。

孩子在與他人交往的時候,能夠更加客觀地認識自己,對自己的評價也會更加客觀、全面,而且還能學會更多的生存技能和處世之道。而這些對於孩子的個性發展、情緒情感以及智力能力的提高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美國著名的人際關係學大師卡耐基有一句名言:“一個成功的管理者,專業知識所起的作用是15%,而交際能力卻佔85%。”

一位成功學專家也說過類似的話:“所有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爲他的人際關係非常好。”

現代社會,社交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而社交禮儀則是社交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僅能體現一個人的基本素養,還能使自己的人際關係更和諧。

在孩子的世界裏,社交禮儀同樣重要。在生活中,人們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話:“某某家的孩子真有教養”“誰誰家的孩子真是太沒有規矩了!”不管是誇獎還是表揚,其實說的都是孩子的社交禮儀。

在我們的周圍,有許多孩子缺乏基本的社交能力,對社交禮儀更是一知半解。他們中很多人是獨生子女,由於父母工作忙碌,鄰里之間互不來往,他們絕大多數時間都是一個人在家看電視,或者一個人玩耍。

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們很少與人交往,社交能力普遍較差。當這些孩子與非家庭成員交往的時候,他們往往缺乏基本的社交常識,在社會交往中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社會,也少不了與人們交往。因爲有了社會交往,孩子可以與他人交流思想、溝通感情,孩子的壓力能夠得到舒緩,他們的需求也能得到更多的理解和認同。

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良好的的社交能力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礎,也是孩子各方面能力得以發展的前提。

事實也證明,那些善於交往的孩子往往比那些內向、不愛交際的孩子更加健康,更加活潑、開朗。

而那些不善交往的孩子往往不合羣,常常被人們認爲沒有禮貌、自私自利,他們在公共場合的時候往往顯得侷促、茫然無措。

因此,父母應該從小教給孩子各種社交禮儀,讓孩子不懼社交,在任何社交場合都能禮貌得體,成爲大人眼中有教養懂禮儀的好孩子。

在生活中,父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制定規矩:

第一、注重個人儀表

父母應該規定,孩子時刻都要注意個人形象,對於孩子選擇什麼樣的衣服,佩戴什麼樣的飾品,用怎樣的姿勢走路,父母都應做出明確的規定。

父母要讓孩子的個人形象合乎大衆的審美觀念,整體上追求整潔美觀。最重要的是,父母要起到表率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時時注重自己的儀容儀表,注意個人衛生,出席不同的場合穿戴得體。這些細節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無意中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第二、使用禮貌用語

父母還應該要求孩子,在生活中儘量使用文明用語,比如“您好”“請”“謝謝”“不客氣”“再見”等,這些禮貌用語可以讓孩子給別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孩子也會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當然,父母在要求孩子做到的同時,自己也要以身作則,不說髒話,不對孩子使用粗暴無禮的語言。

第三、餐桌禮儀要文明

有的孩子一看到餐桌上讓人垂涎欲滴的飯菜,就把餐桌禮儀忘到了九霄雲外。爲此父母一定要監督孩子做到:就餐時應該先讓長輩入座;如果大人還沒有開始喫,孩子不要先動筷子;到別人家做客,不能挑食,不能亂吐東西,更不能在喫飯時大聲喧譁,甚至唾沫四濺。

第四、讓孩子學會主動問好

一個孩子如果能夠學會主動與人打招呼,那麼他就能贏得更多人的喜歡。父母可以首先讓孩子養成外出時和家人告別,放學回家時和家人打招呼的習慣。久而久之,他在外面遇到熟人也會主動打招呼。

第五、要讓孩子養成守時的習慣

在社會交往中,守時是一種最基本的禮儀。不管出於什麼理由的遲到,都會顯得對對方不夠尊重。

因此,父母要讓孩子養成守時的好習慣。父母也要儘量做到守時,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孩子就會逐漸養成守時的好習慣,同時給人留下一個講信用、負責任的好印象。

相信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社交場合能夠舉止文明,有良好的禮儀,這樣既能顯示孩子自身的魅力,更顯得父母“教子有方”。

但是,想要孩子成爲這樣的社交小達人,父母就需要平時多下工夫。父母要從生活中的點滴之處入手,從多方面給孩子設立規矩,約束孩子的無禮行爲,讓孩子變得更加文明、有魅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