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4

家长的控制欲会让孩子自卑,优柔寡断,渐渐失去生活的能力,甚至导致孩子自闭。有位心理学老师说过,过度控制自己的孩子等于是在夺取他的生命。

过度控制的孩子就像温水里煮的青蛙,渐渐丧失了生命机能,控制是最失败的教育。控制欲太强的父母,大多来自没有安全感的原生家庭,可能年幼时缺衣少食或经历过骨肉分离,日子过得不顺,所以努力的想给孩子安全感。

自由是人性的需要,如果孩子连基本的自由和尊重都没有,他的一生只能以悲剧收场,其实父母最要控制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那颗放不下来的心。不要总是挥舞着爱的大刀,砍杀着孩子的自主性,创造性。

父母是孩子一切问题的根源,爱与自由是唯一的答案,育儿先育己。孩子的灵魂是独立的,人格应该受到尊重,最好的爱就是放手而不放任,给孩子引导、支持或帮助,而不是控制和束缚。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面对痛苦,感受痛苦,克服痛苦的过程,是心理上,生理上在成长。

小婴儿饿的哇哇哭的时候,妈妈要立刻回应,抱紧他,说宝宝饿了想吃奶了,然后给他哺乳,并低头看孩子,与他不断交换爱意的目光,孩子的情感是被妈妈抱持的,妈妈传递的信息是,虽然痛苦,但我愿意帮助你、保护你,要相信痛苦不会危及你的安全。反复的安全体验中,会更有勇气探索世界、发展健全的社会能力。而反过来,父母因为疲惫而恼火或显得手忙脚乱,孩子就可能感觉到来自妈妈的抵触和拒绝,难以获得安抚和帮助,唤醒内心的焦虑。对于孩子来说,很可能造成严重的创伤,对痛苦恐惧,减少面对痛苦的勇气,人的一生就是不断修复创伤的过程,可能会阻碍孩子的人格成长。

很多人认为我应该为孩子做好一切,否则不合格,其实这不过是自己对父母的期待,在孩子身上的投射罢了,没有人可能做到完美父母。从某种意义来说,父母成长的目标之一就是放弃对完美父母的期待,接受痛苦永远是成长的伴随者这个现实。教育学家认为成长和痛苦就像硬币的两个面,拒绝其中一个面时,另一个面也被丢掉了。西方的哲学家苏格拉底长得丑,但他并不介意给别人留下难看的印象,也不因为丑就躲在家里,相反他喜欢去公共场合,穿着破烂,光着脚去演讲,去传播智慧,告诉人们幸福的真谛,丝毫没有自卑感。他走到哪都是公众的核心,没有人围观嘲笑他,只静静的听,没有人因为他长得丑而否定他的智慧。

管教孩子不应该是控制而是合作,也就是让孩子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就算是管作业方面,其实学校要求父母与孩子合作,而不是要求父母去控制孩子。

如果孩子自律,父母应该及时给予鼓励,这样就能培养出自觉性和自主性。每个孩子都有荣誉感,都想好,父母只要给予充分的信任,放手让孩子管理自己,他们比想象中更出色。不良行为的发生常常是因为可求自主或希望引起他人注意或仅仅是源于挫折,作为合格的父母,一定要想办法为孩子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出现问题,不要硬性管教,而是想办法与他合作。

有孩子中午休捣乱,于是就用记录名字后面画叉的方式表示捣乱的次数,而作者建议换一种方式,先跟每个孩子聊,如果10分满分的话自己想得几分,怎么做才能得到那个分数,然后写在黑板上并告诉助教,如果有孩子忘记承诺去干扰别人就问孩子,我怎么做,可以帮你做到你想要的分数,结果孩子们表现的异常好。这件事告诉我们,要思考怎么相信孩子,学着与孩子合作,而不是记录孩子的错误,控制孩子会让孩子更加抵触,学会与孩子合作,以陪伴的方式引导孩子,会令孩子的反感度降低,愿意沟通与合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