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端午去“踏龜”

沙月

武漢端午節舊時有“踏龜”一俗。

全國人民都知道,這端午節有許多得忙的,包糉子,插艾蒿,喫鹽鴨蛋,喫皮蛋,喫綠豆糕,喝雄黃酒,掛雄黃香包,還賽龍舟,紀念賢士介子推、愛國詩人屈原、孝女曹娥。咱武漢人感覺光是這樣被動地驅惡除毒,光是這樣悲壯地“娛樂”,是不夠的“節日”的,應該主動地強身健體,積極抵禦纔對,所以纔有“踏龜”這樣更快樂更大衆的“娛樂”。

清代道光年間,端午那日,各行各業都放假一天,武漢全城老幼,呼朋引伴,去往大別山,在山上熱烈的飲酒唱歌,大呼大叫,自娛自樂,稱作“踏龜”。清代遊歷漢口的儒商範鍇作《漢口叢談》記雲:“五月端午節,估業家各停作一晝,劇飲歌呼,招朋結侶,齊上大別山,謂之踏龜,蓋大別山俗呼爲龜山也。”

今日漢陽城內,還存大別餘緒一脈,就是被叫作“龜山”。龜山,在漢水與長江匯合點的西南側,前臨大江,北帶漢水,東西全長1800米,海拔高度90.02米。龜山,古名大別山,又有魯山、翼際山、梁城山等別稱。

龜山與江東蛇山對峙,一山帶兩江,雜樹叢生,古木參天,野藤蒼蒼,摩崖處處。山麓有晴川、鐵門關、南岸嘴、蓮花湖、月湖、琴臺等殊色名勝,加之大禹傳奇,知音傳奇,三國洗馬傳奇,禰衡傳奇,桃花夫人傳奇,黃興傳奇,向警予傳奇等,至今仍然不失爲端午“踏龜”好去處。

站在龜山之巔,俯瞰“煙雨莽蒼蒼”孤帆遠影,“歷歷漢陽樹”漢陽江灘,“天塹變通途”長江第一橋,仰望曾被譽爲亞洲第一高的“武漢電視塔”那個地標式的建築,這是許多武漢人美麗的珍貴回憶。我的兒子讀小學的時候,每個週末,都跟着我,帶上幾個小夥伴,從古田徒步到江漢一橋,涉過漢水,興沖沖地“踏龜”而“樂不知蜀”。轉眼間,我兒子的兒子,已經是一歲多的小夥子了。龜山依舊。

龜山,高不足百米,並不偉岸,但是,她卻是默默守護兩江五千多年,與江城父老相伴五千多年。我可以想象五百年前,當範鍇看到武漢百姓端午時節,挽着香包,掛着鹹鴨蛋,攜妻挈子,興高采烈“踏龜”的盛況,是怎樣地振奮,怎樣地新奇!

制“踏龜”竹枝詞一首,穿越到道光端午去:

白雲燦處草煙菲,

採艾猜拳酒夢肥。

東麓傘花撐日豔,

晴川閣外鬧餘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