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反饋纔有動力

6月15日        星期二        陰雨天

上一週,欣宇同學借給我一本書——《墨菲定律》,儘管我家有這本書,但我還是說:“謝謝你借書給我看。”

墨菲定律告訴我們,容易犯錯誤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弱點。所以我們在事前就應該儘可能想得周到與全面,對出現的問題,要善於應對和總結,而不是掩蓋。

《有反饋纔有動力》這一節,作者羅列了三個心理實驗,最終表明:反饋比不反饋好得多,積極的反饋比消極的反饋好得多,主動反饋比被動接受反饋效果好得多,所以平時我們要對別人的行爲活動給予及時的反饋,這樣不僅有利於他人更好地完成工作,也有助於自己獲得更多的信息。同時我們也要對自己的工作學習進行及時的自我反饋,這樣才能更好的進步,取得更好的成績。

這段話,引起了我的共鳴。上週一,我檢查學生家庭作業,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有17個同學沒有按要求完成作業,有的漏題少做,有的查無作業,美其名曰:“忘帶!”更有甚者,乾脆不做。

爲了整治這種不良習氣,我和班主任商議,持續進行作業檢查。於是,每天早讀課時,邊組織學生早讀,邊檢查批閱學生家庭作業,因爲是面批,我隨時對學生作業進行反饋,對於做的認真的,則評定爲“優秀”等次,就這樣,持續了一個星期,不完成家庭作業的現象明顯減少,而且,作業質量有了進一步提升。

有反饋纔有動力!心理學家布朗做了一個實驗,他以小學高年級學生作爲自己的實驗對象,把他們分成兩組來做算術練習,這兩組學生的演算能力均等,所做的練習題目也完全一樣。第一組學生做完後,有老師來對他們的答案進行評定改正,第二次組學生做完後,他們的答案則由他們自己來加以改正,並把改正之後每天的正確數和錯誤數分列成表,以瞭解自己的進步情況。一個學期之後,兩個小組同時接受測驗,結果發現後者的成績比前者優異很多。這個實驗表明,反饋主體與反饋方式的不同,效果也會有所不同,主動自我反饋比被動接受反饋效果好得多。

這個實驗啓示我們,師講生改的作業批改方式,遠比老師獨自批改的效果好得多,一來,學生參與其中,作業批閱成爲一種主動反饋,學生會第一時間發現錯誤,並改正錯誤,減少知識負積累;二來,在老師指導下的學生自批作業,起到了溫故作用,且極大地減輕了老師的負擔。

有反饋纔有動力!還啓示我們,作爲教師,要及時對學生的表現做出迴應,迴應意味着看見,評價意味着重視!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用好“反饋”這把鑰匙,和孩子們建立更加和諧的關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