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殺熟?那分明是滴滴最後的希望

本文始發於公衆號: Coder梁,歡迎關注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聊聊大數據殺熟。

不知道大家關注新聞沒有,前幾天有一個知名大學的教授公佈了一個報告。他花費50000餘元打車800餘次,總結出了滴滴打車殺熟的報告。比如說,除了蘋果手機之外,手機越便宜叫車的費用越便宜,手機越貴,叫車越貴。網友們紛紛義憤填膺,高呼停止大數據殺熟!

但是我想要稍微唱個反調,首先這肯定不是殺熟,你打車比別人貴肯定不是因爲你和平臺更熟。我覺得叫宰客更合適,另外一點呢就是這其實也和大數據沒啥關係。畢竟分析手機型號有現成的API,會寫代碼的就可以搞到,完全沒有任何技術含量,也不需要什麼大數據。所以滴滴的這種情況,就是單純的根據用戶手機的品牌進行宰客的行爲。

這個結論很簡單,也沒啥意思,但我們繼續往下挖又能挖出一些新的問題來。比如,滴滴爲什麼要這麼宰客呢,難道不知道會影響企業口碑嗎?長遠來看這個問題能解決嗎?我們可以脫離這樣的“大數據殺熟”嗎?

問題誕生之初

在我們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和思考之前,需要了解一個情況,截止目前,所有的線上出租車公司沒有一個是盈利的。包括國內的滴滴,國外的Uber和Grab。

這裏面的道理也很簡單,相對透明的市場以及出租車行業的競爭。

舉個例子,我們假設從西湖打車去阿里巴巴的市場價是100塊。原本在沒有這些線上打車軟件出現的時候,全杭州所有的出租車只要打表,在司機不可以繞路的情況下,那麼正常和乘客的收費就是100左右。這個信息基本上是公開的,不僅出租車司機知道,本地的市民也基本有數。所以有些司機不愛打表,因爲都知道路費是多少,直接收就完了。

後來有了滴滴之後,那麼請問同樣的路程,滴滴和乘客的收費是多少?或者說滴滴能夠收到多少?

作爲新興平臺,如果上來就和出租車差不多收費或者更高的話肯定只有死路一條。原本人們就不愛嘗試新鮮事物,現在有沒有足夠省錢的動力,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嘗試。雖然線上叫車比傳統的出租車更加方便,但是人們在嘗試之前是不知道它方便的。既然不知道它會很方便,同樣也缺乏嘗試的動力。

所以滴滴只能降價,給乘客收50甚至更少。同樣,對於滴滴的司機來說,滴滴要支付的酬勞肯定是要大於出租車的。否則大家直接去做出租車司機好了,幹嘛還要開滴滴呢?

這就是爲什麼像是滴滴、Uber、Grab這些線上打車公司在擴張之初需要既補貼司機又補貼乘客的原因。因爲培養人們的習慣是要花錢的,而且是要花大價錢的,至少需要幾十億甚至上百億。實際上也的確如此,滴滴至今已經燒掉了數十億美金之多,典型的賠本賺吆喝。同樣模式的還有外賣平臺以及海淘平臺。

所以一切的一切,問題的根源就在這裏,簡單概括就是四個字,入不敷出。

解決之道

滴滴作爲一家企業,誕生以來的使命就是掙錢,尤其是在前期花費了巨量資金的情況下。總不可能CEO和投資人作報告的時候說對不起你們的錢都打了水漂了,以後不但一毛錢都掙不到還要繼續虧錢吧?你要是真這麼說,顯然你的CEO也當到頭了。

解決之道在哪呢?也很簡單,就只有四個字,開源節流。

說白了也就是跟乘客收得更多,給司機的補貼更少。原來隨便做幾單就有各種各樣的補貼,現在不行了,加上各種各樣的限制條件。比如在規定時間做做完多少單,再比如好評率超過多少多少,再比如每天的營業額達到多少多少。你們要是感興趣可以下次坐滴滴的時候和司機聊聊這個話題,我保證司機肯定有很多話想說。對於乘客也是一樣,之前白菜價的打車費一去不復返了,會逐漸越來越貴直到超過出租車。

但這裏又有一個問題,就是出租車的錨定效應。

你想啊,原本出租車100塊就能到的地方,現在網約車的確方便,但是需要花費150,你還願意坐嗎?我估計大部分人是不願意的,因爲溢價太多了,不划算。於是就會有大量的人選擇放棄打車,改乘坐公共交通。有着出租車的車費作爲標杆,這就限制死了網約車的收費範圍,一定不能比出租車貴太多,否則一定丟掉大半市場灰溜溜出局,中國的大多數老百姓爲了省錢是可以不打車的。

所以剩下的唯一可行的解決方案只有一個,就是宰客。說是宰客,但其實它當中的邏輯對於普羅大衆反而是友好的,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成劫富濟貧。比如張三的收入很低,只用得起山寨機,他打車也便宜,要10塊錢,李四是個高富帥,他每次打車要50,但對於李四來說,50和10塊並沒有太大區別,一樣微不足道。但對於張三來說,別說50了,車費漲到12他就要放棄打車坐公交了。

通過這種算法來自動調整定價,做到不同人不同收費的情況,才能保證既不會丟失市場,又可以利益最大化。所以我個人對於所謂大數據殺熟或者是滴滴的這種定價策略是比較淡定的,某種程度上來說和富人多收錢,和窮人少收錢是天經地義或者是順應公平的。我們不能只考慮到我們自己的車費漲了,也要考慮到更多的窮人因爲這樣浮動的定價策略享受到了原本不能享受的打車的服務。

但問題還沒完,這裏面仍然有一個巨大的問題。

雖然價格可以浮動,但是打車的路費畢竟還是比較公開的,再怎麼浮動也不可能差得特別大。另外真正有錢的富人基本都有私家車,打車的需求並不多,所以這個策略邏輯是對的,但是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至少不足以扭轉滴滴虧損的局面,所以這就是爲什麼直到現在滴滴依然沒有盈利或者說沒有大規模盈利的原因。

不能大規模盈利的企業能走得長遠嗎?公司的創始人團隊能和投資人、股東們交代嗎?這些投資人們之前不瞭解這個情況嗎?既然如此,爲什麼還要投呢?滴滴的未來又在哪裏呢?它又怎樣講出一個富有想象力的故事呢?

這一系列問題的答案只有四個字,就是自動駕駛。自動駕駛不僅是當今最前沿也是最有挑戰的技術難題之一,也是滴滴這類網約車公司存活和發展的希望。

繞不開的自動駕駛

先說明顯的一點,當有一天自動駕駛成熟可以代替人類司機的時候,會發生什麼?

第一個受到衝擊的一定是出租車公司以及出租車司機,他們很有可能面臨失業或者是破產,但對於滴滴這樣的網約車公司來說,卻是極大的機會。它的一個最直接的好處是滴滴可以節省司機端幾乎所有的開銷,以後再也不需要支付司機的費用了,乘客不論付多付少都是毛利潤。

這一點非常明顯,大家都能想明白,至於第二點則要隱晦很多,自動駕駛代表的不僅是自動開車的技術或者是淘汰人類出租車司機,而是代表一個全新的行業,一個全新的商業領域。

想想看,當車以後再也不需要人工來駕駛之後,人們在車裏會做什麼?人們可以看電影、看電視可以上網可以打遊戲,每一輛車不僅僅是一個交通工具,也是一個會佔據人們注意力佔據人們時間的娛樂和信息載體。能夠佔用人們的注意,能夠承載信息,就意味着商業價值。最簡單來說,比如車裏投放一些廣告,推廣一些付費的遊戲或者是節目。我在之前的文章當中也說過,廣告是當今互聯網盈利的核心,一個全新的廣告投放的場景,這對於網約車公司來說是多大的前景?

甚至以後很可能打車就像是現在的搜索引擎一樣,使用完全免費就靠當中投放的廣告盈利賺錢,既體面又一本萬利。也正是有這一層前景,所以網約車這個燒錢的業務才一直堅持到現在。但自動駕駛不僅僅是設計算法這麼簡單,它還涉及到高清地圖、高速傳輸、車輛精準控制、路徑規劃、避障等一系列複雜技術難點。它是會在一夜之間突破成熟,還是會像可控核聚變那樣一直還有着50年的距離,一切都還是未知數。

每每想到這些,我都覺得多花的幾塊錢好像還挺值的樣子。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裏,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的話不要忘記三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