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ner Coffee有钱以后能走多远?

这是持续规律输出的第760天,第101篇文章。感谢阅读!欢迎你经常来看我!

资本到底是不是万恶,取决于最后它有没有把这个价值尽善美-Shimmey

对Manner最开始的关注是品牌的logo,由于所学专业的关系,我喜欢他的logo设计。后来是对他的产品,相比于seesaw,他的性价比高太多。最近一次关注到Manner就是走街串巷都是他的门店,我想是Manner背后的资本强度更大了吧。

Manner创立于2015年,主打性价比精品咖啡,客单价在15~20元左右,被网友称为“上海咖啡性价比之王”。同时,店内还售卖咖啡机、咖啡杯等产品、挂耳包等相关产品。

2018 年,强资本驱动的瑞幸拓店逾 2000 家,整个咖啡市场受到资本关注。同期 Manner 获得来自今日资本的首轮融资。今日资本的徐新加入,Manner在2019年迅速扩张,在品牌创立的第四年内,试着从上海走向全国市场。

2020 年,Manner 从 H Capital 和 Coatue 募得第二轮投资后,开始加速开店,但当年也不过新开 50 家门店。凭借咖啡品质及价格优势,Manner逐渐在上海市场占住脚跟,全国门店数也完成从1到100的跨越。目前,Manner 在全国有 100 家余家门店,其中90%位于上海。

今年2月,它再次获得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入场,本轮投后估值较上轮微涨,估值约为13亿美元。这背后95 后的崛起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消费升级,新产品和新品牌的崛起将打造一个全新的价值链和供应链。

任何公司想要走下去,最关键的是产品、商业逻辑、客户体验、成本结构、品牌意义能不能流转起来,形成完美的闭环,进而产生更多的效益和利润。

观察Manner的门店会发现,一个共同特点——面积小、没有太多座位。部分门店里甚至没有任何座位,客户即买即走。不会面对任何需要等位“翻台”的问题,也没有顾客在店里一坐就是一下午。“走咖”的形式反而给品牌带来了更多客户。

所以,咖啡这个消费品真的是切分的领域相当精细化。纵观各品牌之间真是围剿的攻池略地各有战术。

尽管单店面积仅巴掌大小,但店里配置的设备造价不菲,采用的是La Marzocco gs3 单头咖啡机,一台Mahlkonig魔王磨豆机和Mazzer的Robur磨豆机。用创始人韩玉龙的话来说,就是要做到“10块钱能喝到15块的东西。”

Manner的走势跟上海浓厚咖啡消费环境不无关系。星巴克全球第二家臻选烘焙工坊、costa全国第一家咖啡门店,小蓝瓶在中国开出的第一家全新概念店,均将目光投向上海。

来自大众点评的一项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上海咖啡馆数量已超过7300家,领跑全国线下咖啡市场。

与此同时,中国咖啡消费市场正处于快速成长期。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咖啡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显示,在2015~2020年5年时间里,我国人均咖啡消费量呈逐年上升态势,中国咖啡消费正以每年15%的速度成长,远高于世界2%的平均增速。

预计到2025年,中国咖啡消费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而在这之中,现磨咖啡市场占比份额不到2成,绝大部分仍为速溶咖啡市场。

参考欧美、日韩等成熟咖啡消费市场情况来看,来自于速溶向现磨咖啡消费切换的中国咖啡市场,仍有极大挖掘空间。并且预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价格因素都将是消费者转换与否最重要的指标。

对于Manner来说,扩展并不容易。维持品牌的调性是个技术活,一不小心就容易被冲淡。要扩大规模,服务更多的用户,就必然会面临众口难调的问题。要承认的是,相当比例的用户不懂咖啡。而教育广大用户,需要漫长的时间。商业公司等不起,往往选择更多去改变自己。

从Manner咖啡的扩张速度和融资额度来看,它注定不能再小而美。

事实上,任何消费品类在中国市场的天花板都很高。在社交媒体足够发达、因兴趣、年龄、地域等因素可以快速圈层化的今天,一个品牌从0到1似乎比之前变得更容易,但品牌从1到10和从10到100,却很难。

破圈格外艰难,从小众或细分走上大众或主流的过程中,原有的价值主张会被稀释,能否获得大众认可会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消费品牌到底要满足一种什么需求,决定了它有没有可能成为大众品牌。

如果是单纯卖咖啡,卖有品质的咖啡,当然也可以做到一定规模。但咖啡在中国还不具备用户普遍性和强需求,成为超级咖啡独角兽的可能性极小。

当然这不仅是Manner要面临的问题,是所有中国咖啡品牌必须直面的挑战。

Tips:部分数据来源于网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