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歲老戲骨直播帶貨被罵哭:你窮,就是因爲太要面子 1.老戲骨直播帶貨,晚節不保? 2.程序員改行服務員,自甘墮落? 3.你窮,就是因爲太要面子!

某天我出門喫路邊攤,看到很有意思的一幕。


三個男人圍坐在一團,邊喝酒吹牛,邊抱怨工資低難養家。


我坐在旁邊桌上,突發奇想問老闆:“你爲什麼只在晚上6點後出攤,白天呢?”


正在烤串的老闆憨憨地笑了一下,說:“白天我在工廠上班,5點下班後才能來出攤呢。”


喝酒吹牛的那幾位聽到這句話,頓時沉默了。



你看,其實工作遍地都是,賺錢的機會更是處處都有。


但總有些人,又窮又不肯喫苦,還要在網上做鍵盤俠,肆意辱罵那些努力挖掘機會的人。


1.老戲骨直播帶貨,晚節不保?

提到演員張晨光,你可能不熟悉這個名字,但絕對不會不認識這張臉!



他是《流金歲月》裏,蔣南孫的爸爸;

他是《都挺好》裏,提攜蘇明玉的蒙總;

他是《那年花開月正圓》裏,涇陽富商吳家的大當家……


從1983年接拍第一部戲至今,楊晨光已經在演藝圈摸爬滾打了38年。


可是他最近一次暴露在大衆視野中,卻被一衆網友罵哭了。



事件的起因是,張晨光通過直播帶貨,從下午4點到晚上10點,一直有不懷好意的網友進場“看戲”,不停發彈幕質問他:

爲什麼不好好拍戲,卻要來直播帶貨?


一開始,65歲的張晨光儘量讓自己的視線避開彈幕,剋制負面情緒,眼眶泛紅,強忍淚水。


可是“鍵盤俠”們絲毫沒有收手的意思,越罵越兇,揶揄他:這是賣貨和演技相結合嗎?


連續被質疑了幾個小時的老戲骨實在繃不住了,屏幕上“晚節不保”這四個字深深紮在了他的心裏。


張晨光一邊抹淚,一邊鞠躬道歉:一路走過來三十幾年,我在演藝事業上兢兢業業,每一個角色我都都想扮演好,包括如今的直播帶貨,想要用自己的另外一個才能來表現出來。


如何看到演員“下海”做帶貨主播?


對於很多演員來說,直播帶貨就像是他們的“第二職業”。


演員的名字就是一個響噹噹的品牌,有人願意把個人品牌的價值變現,自然也有觀衆、粉絲願意爲其買單。


產品質量好,立的是自己的口碑;產品質量差,砸的是自己的招牌。


可怕的不是演員帶不帶貨,而是四處打嘴炮的鍵盤俠,自己不願意努力掙錢養家,還要嘲笑別人的經營手段。


2.程序員改行服務員,自甘墮落?

如果說老戲骨直播帶貨是“晚節不保”,那麼大學生放着好端端的程序員不做,改行去火鍋店端盤子,是不是會被嘲諷“自甘墮落”?


90後小夥趙夢昊畢業於鄭州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後,他選擇去火鍋店當服務員。


父親知道這件事後,氣得捶胸頓足,認定兒子這書是白唸了。他甚至威脅兒子:再幹下去,回家就打斷腿!


但趙夢昊覺得360行行行出狀元,服務員並不低人一等。


他心裏還有一個小目標:當店長,到時月薪能拿到兩三萬,“相對於做程序員的其它同學,薪資待遇還是很好的。”



與趙爸爸的觀點相似,很多人認爲國家和小家辛辛苦苦培養出這麼一個大學生,結果他居然選擇了不需要學歷就能做的職業,簡直就是對高等教育的侮辱。


可我卻不這麼認爲。


趙夢昊的願望很實在,有人工作是爲了改變世界,可有人的目標就是想多掙點錢。


總有人批評大學生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可是爲什麼有人“低肯就”了,還要飽受爭議呢?


更何況,正如趙夢昊說所:目前火鍋店的一線門店,有30%的人都是大學生。



我相信,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以他們的認知水平,對於服務行業的理解一定是遠超文盲,或者是隻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初中生。


尤其是有潛力做程序員的人,他們的思維方式、能力、學歷基本是大幅超過同事,做服務員完全就是“降維打擊”。


只要認真努力一點,他們勢必很容易做出成績,並且能得到領導的重視和關注。


學歷高,應該是提供更多的職業選擇性。


而不是頂着高學歷的光環,就非得做自己不喜歡的行業,甚至哪怕畢業後找不到工作,也不願意端盤子先養活自己再說。


而且,服務行業要想壯大,也很缺這種有高學歷,又在一線工作過,瞭解客戶需求的人啊!


3.你窮,就是因爲太要面子!

不論是老戲骨直播帶貨,還是程序員轉做服務員……


爲什麼總有人過度關注別人的職業選擇,甚至不惜耗費時間和精力,去嘲笑、批評呢?


說到底,都是因爲有些人,既要面子,又仇富。


2021年,在有些人眼裏,這是最不容易賺錢的一年——

疫情之後,經濟還沒有完全復甦,很多產業(比如跨境旅遊)依然處於寒冰期。


可是同樣的2021年,在另一些人眼裏,卻是最容易賺錢的一年——

外賣跑腿、滴滴代駕、短視頻帶貨、直播電商……到處都能賺到錢,很多人甚至能在主業之餘,再幹一份副業。



2017年,諮詢公司麥肯錫發佈的一份“零工經濟”報告顯示:在美國和歐洲,從事自由職業的人口占到了20%~30%。


過去,零工可能只是體力勞動的外包,比如像快餐、零售等行業提供的兼職工作。


而隨着互聯網的發展,腦力和專業工作也可以被重組、外包,比如,我們可以下載一個財務管理軟件,找一位會計師。


同樣的“零工經濟”趨勢,也出現在中國,出現在我們身邊。


美國資深研究員戴安娜·馬爾卡希,在《零工經濟》一書中提到:


零工經濟其實是一種基於技能的經濟。

在傳統經濟下,我們都是用“員工心態”問自己,“我能找什麼樣的工作”。

而在零工經濟時代,我們應該用“機會心態”問自己,“我能做什麼,以及我能創造什麼價值”。

新的勞動力市場不再只看重學歷、職稱這樣的傳統成功標誌,而是更關注你能爲潛在的僱主和客戶帶來哪些具體的、可展示的技能和能力。

擁有“機會心態”的人,會積極地跟別人建立聯繫,學習新技能。

即使是在全職工作的情況下,他們也能從戰略性的角度去思考,當前的工作能提供什麼樣的技能、經驗、人脈和知識。


換言之,只要你有技能,甚至僅僅是有時間、有力氣,就能通過一份零工賺到更多錢。


過去,一個人窮還能埋怨“沒機會”。


可是現在,如果一個生活在現代化城市的人還要抱怨自己賺不到錢,大概率是因爲自己太要面子,不肯低頭賺錢。



電影《讓子彈飛》裏,姜文有句經典臺詞:我是想站着,還把錢轉了。


站着,說的是尊嚴,比如經商不投機倒把,打工不渾水摸魚,不是說人不能轉行,不能選擇那些“拋頭露面”、“伺候人”的職業。


人生最大的可悲,不是窮。


而是明明自己窮得叮噹響,還要笑別人奮鬥的姿勢不夠體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