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84年,蘇軾去見王安石,相逢一笑泯恩仇

  壹

  北宋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是個有着很多值得被記錄的年份。

  這一年的山東濟南,3月13日一女童誕生在士大夫李格非家,這個女童長大後成爲了著名的詞人,有着中國古代第一才女之稱,她叫李清照。

  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是蘇軾的學生,是蘇門“後四學士”之一。

  這一年,被昔日好友王安石趕出朝堂的司馬光,在洛陽城獨樂園修了19年的史書《資治通鑑》終於結稿完成,此時他已經66歲了。

  李清照之父李格非著《洛陽名園記》,記了十九座名園,其中就包括司馬光的獨樂園。

  而另一件則是令人悲傷之事,大文豪蘇軾的幼子蘇遁在這一年夭折了,47歲的蘇軾痛心不已,決定去常州散心。

  在途中,他決定先去常州旁邊的金陵看一位故人。七月“東坡自黃徙汝,過金陵。荊公野服乘驢,謁於舟次,東坡不冠而迎。”

  公元1084年七月,處於貶官期的蘇東坡,與第二次罷相後心情鬱郁,騎驢而來的王安石,在渡口相逢了。

  此時的蘇東坡,是對因“烏臺詩案”被貶時救他一命的王安石,充滿着感激之情而來的。

  對於蘇軾此次的到訪,王安石是又驚又喜的,他馬上披上蓑衣、帶上斗笠,騎上毛驢,風塵僕僕去渡口迎接蘇軾。

  相逢一笑泯恩仇,王、蘇的這次會面十分愉快,第二天,王安石特意把蘇軾一家接到自己家安歇,他們共遊鐘山,互有詩歌唱和,相談甚歡,很有默契的彼此避開了當時的朝局,因爲這個話題會令雙方倍感尷尬。

  貳

  蘇東坡比王安石小16歲,也有說是15歲的。

  王安石和蘇軾都是文學大家,但兩人在政治立場上,卻是有着不同的觀點。

  蘇軾反對王安石的變法,反對王安石改革科舉,甚至寫詩諷刺王安石的新政。而王安石也把蘇軾給貶官了。

  烏臺詩案,蘇軾面對着宋神宗的處罰時,王安石並沒有落井下石。

  已經罷相,離開朝堂的王安石,遠在江寧府的王安石親往京城,跟皇帝說“豈有聖世而殺才士者乎?”

  公元1079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聖諭下發,蘇軾貶往黃州,充團練副使。

  此次兩人相見聊起了共同的話題:詩詞。

  蘇東坡寫下《同王勝之遊蔣山》詩:

  “到郡席不煖,居民空惘然。好山無十里,遺恨恐他年。欲款南朝寺,同登北郭船。朱門收畫戟,紺宇出青蓮。夾路蒼髯古,迎人翠麓偏。龍腰蟠故國,鳥爪寄層巔。竹杪飛華屋,松根泫細泉。峯多巧障日,江遠欲浮天。略彴橫秋水,浮屠插暮煙。歸來踏人影,雲細月娟娟。遊得何等舒暢,一直留連到月現雲霄。”

  王安石和詩《和子瞻同王勝之遊蔣山》,並有序:“子瞻同王勝之遊蔣山有詩,餘愛其'峯多巧障日,江遠欲浮天'之句,因次其韻。”

  其詩曰:“金陵限南北,形勢豈其然。楚役六千里,陳亡三百年。江山空幕府,風月自觥船。主送悲涼岸,妃埋想故蓮。臺傾鳳久去,城踞虎爭偏。司馬壖廟域,獨龍塔層巔。森疎五願木,蹇淺一人泉。梲杖窮諸嶺,籃輿罷半天。朱門園綠水,碧瓦第青煙。墨客真能賦,留詩野竹娟。”

  後世評價:兩公名賢,相逢勝地,歌詠篇章,文采風流,照耀千古,則江山亦爲之壯色。

  君子和而不同,這大概是這次歷史性相會的最佳註解了吧!

  沒過兩年,元祐元年四月初六(1086年5月21日)王安石病逝於鐘山,享年六十六歲。

  叄

  最後,作者藉此故事想說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隨着年齡與世事的變化,也會出現親疏有別,也並不一定存在不變的絕對。

  年輕氣盛時蘇軾憑才高八斗,碰到的是47歲的拗相公,與公元1084年時的王安石退居金陵,蘇軾烏臺詩案貶官,人生大起大落之後,兩人在人生境界上又到了不同的階段,自然看待事物的觀點也不同往日。我們做人做事,也不必拘泥於一時一事。

  不畏浮雲遮望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