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打落大臣兩顆牙 卻因大臣一句話 他趕忙賠禮道歉

司馬光是北宋時期我國傑出的史學家,前後經過整整19年的時間寫成了史學鉅著《資治通鑑》,除此之外他還有一本記敘宋太祖至宋神宗的宋代六位皇帝當政期間發生的事的書,因他是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所以這本書叫《涑水記聞》。

這本書裏記載了一個關於宋太祖趙匡胤打落大臣牙齒,卻因大臣一句話,他聽後趕忙賠禮道歉的故事。

故事中主人公是趙匡胤,被打的那個名叫張靄。

張靄,字伯雲,福建崇安人,在後周當官爲靳州刺史,以直言上諫出名,所以改朝換代後,在趙匡胤當皇帝的建隆年間官拜侍御史。

有一天趙匡胤玩心大起,拿着彈弓在皇宮的後花園打鳥兒,正玩得興起的時候,不成想這時有人報告說,侍御史張靄有緊急事務需要面見皇上奏報。

趙匡胤就被打斷了玩耍,無奈之下,只得召見張靄。結果說是有急事的張靄,上奏的都是一些普通的小事。趙匡胤覺得被欺騙了,又有着被打斷興致的不快,於是大怒:"你不是說有重要事情奏報?原來就是這些小事?"

張靄卻回答說:“臣以爲這些事雖小,但比皇上您在後花園打鳥兒重要。”

聽到張靄的這番辯解,趙匡胤面容更加憤怒,順手拿起一把斧子,這下手也不輕,當場就把張靄的兩顆牙齒敲掉了。捱了打的張靄緩了一會兒後,在地上拾起來被打落的牙齒。

趙匡胤見此就問他:“怎麼着,你還想把這當成證據,告朕的狀?”

張靄回答:"您是君,臣是您的手下,自然不能告您,但今天這事兒自然會有史官記錄下來。"

趙匡胤一聽,慌了,趕緊向侍御史張靄賠禮道歉,這還不行,隨後又賜張靄金帛表示慰問。

司馬光在書中還記載,張靄不僅沒有被穿小鞋,還在宋太宗一朝,官拜御史中丞。宋代的御史中丞是從三品,是國家最高監察機構的負責人,能坐到這個位置上與張靄敢諫言的品格有直接關係。

爲什麼張靄的一席話就能讓趙匡胤低頭認錯,賠禮道歉?這就要說到在古代史官的監督作用。

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裏當嘉靖問海瑞他奏摺裏妄談的那些堯舜禹湯、漢文帝、漢宣帝、漢光武、唐太宗、唐憲宗、宋仁宗、元世祖都去了哪裏時,海瑞擲地有聲地說:

都在,在史冊裏,在人心裏。

高度重視歷史歷來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上起周穆王,下至魯悼公記載了五百多年的《國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史書,裏面就記載有“周厲王止謗”的記錄。

作爲記錄歷史的史官制度,起源很早,《呂氏春秋》中記載“夏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執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亂愈甚。太史令終古乃出奔如商。”說的是夏桀暴虐荒淫,史官終古因此曾拿出法典,抱着哭泣,後來出逃投奔商朝。說明早在夏朝時候就已經有設立史官。終古也成爲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留名的史官。

在商朝時用甲骨文記錄歷史的“貞人”就是史官,周代的史官,有太史、小史、內史、外史、左史、右史之名。秦漢設立太史令,三國時期,魏明帝設立著作郎修國史,兩晉南北朝時期,設祕書監和著作局修史。隋朝設立修史機構——著作局,隸屬於祕書省。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將史館從祕書省分出,成爲獨立修史機構,專門修撰國史和實錄,史官制度開得以成熟、定型。

官方修史中有個重要的職位:起居注官。這個職位的官員就是整天跟在皇帝身邊,要記錄皇帝一天做了什麼說了什麼,是歷史的記錄者。

從周朝開始,就已經有專門記錄王的言行的官員了,漢代正式設置了“起居注”這一職位,此後歷朝歷代都有這一官職。到宋代時又於門下省設起居郎,與起居舍人分掌記注。

起居注所記內容屬於內廷祕籍,材料來源最爲直接,具有檔案性質,非有關人員不得閱看。在名義上,連皇帝本人都不得索閱,史書的修撰爲了保持客觀性,一般來說皇帝是不能干預,正因爲此,皇帝對起居注所記內容非常重視。

雖然歷代史官位不高,權不重,又處在“莫非王臣”,伴君如伴虎的封建權威下,能一直秉承着不虛美,不隱惡,據事秉筆直書,勸善懲惡的撰述精神與原則,來記錄着事實與道德的裁判。

雖然皇權至高無上,缺乏有效的監督手段,皇帝掌大臣生死,大臣卻能掌皇帝名聲。負責記錄的史官能將他們的醜事和壞事記入史書中,能讓在乎名聲的皇帝忌憚一點,起些監督作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