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84年,苏轼去见王安石,相逢一笑泯恩仇

  壹

  北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是个有着很多值得被记录的年份。

  这一年的山东济南,3月13日一女童诞生在士大夫李格非家,这个女童长大后成为了著名的词人,有着中国古代第一才女之称,她叫李清照。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这一年,被昔日好友王安石赶出朝堂的司马光,在洛阳城独乐园修了19年的史书《资治通鉴》终于结稿完成,此时他已经66岁了。

  李清照之父李格非著《洛阳名园记》,记了十九座名园,其中就包括司马光的独乐园。

  而另一件则是令人悲伤之事,大文豪苏轼的幼子苏遁在这一年夭折了,47岁的苏轼痛心不已,决定去常州散心。

  在途中,他决定先去常州旁边的金陵看一位故人。七月“东坡自黄徙汝,过金陵。荆公野服乘驴,谒于舟次,东坡不冠而迎。”

  公元1084年七月,处于贬官期的苏东坡,与第二次罢相后心情郁郁,骑驴而来的王安石,在渡口相逢了。

  此时的苏东坡,是对因“乌台诗案”被贬时救他一命的王安石,充满着感激之情而来的。

  对于苏轼此次的到访,王安石是又惊又喜的,他马上披上蓑衣、带上斗笠,骑上毛驴,风尘仆仆去渡口迎接苏轼。

  相逢一笑泯恩仇,王、苏的这次会面十分愉快,第二天,王安石特意把苏轼一家接到自己家安歇,他们共游钟山,互有诗歌唱和,相谈甚欢,很有默契的彼此避开了当时的朝局,因为这个话题会令双方倍感尴尬。

  贰

  苏东坡比王安石小16岁,也有说是15岁的。

  王安石和苏轼都是文学大家,但两人在政治立场上,却是有着不同的观点。

  苏轼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反对王安石改革科举,甚至写诗讽刺王安石的新政。而王安石也把苏轼给贬官了。

  乌台诗案,苏轼面对着宋神宗的处罚时,王安石并没有落井下石。

  已经罢相,离开朝堂的王安石,远在江宁府的王安石亲往京城,跟皇帝说“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

  公元1079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圣谕下发,苏轼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

  此次两人相见聊起了共同的话题:诗词。

  苏东坡写下《同王胜之游蒋山》诗:

  “到郡席不煖,居民空惘然。好山无十里,遗恨恐他年。欲款南朝寺,同登北郭船。朱门收画戟,绀宇出青莲。夹路苍髯古,迎人翠麓偏。龙腰蟠故国,鸟爪寄层巅。竹杪飞华屋,松根泫细泉。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略彴横秋水,浮屠插暮烟。归来踏人影,云细月娟娟。游得何等舒畅,一直留连到月现云霄。”

  王安石和诗《和子瞻同王胜之游蒋山》,并有序:“子瞻同王胜之游蒋山有诗,余爱其'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之句,因次其韵。”

  其诗曰:“金陵限南北,形势岂其然。楚役六千里,陈亡三百年。江山空幕府,风月自觥船。主送悲凉岸,妃埋想故莲。台倾凤久去,城踞虎争偏。司马壖庙域,独龙塔层巅。森疎五愿木,蹇浅一人泉。棁杖穷诸岭,篮舆罢半天。朱门园绿水,碧瓦第青烟。墨客真能赋,留诗野竹娟。”

  后世评价:两公名贤,相逢胜地,歌咏篇章,文采风流,照耀千古,则江山亦为之壮色。

  君子和而不同,这大概是这次历史性相会的最佳注解了吧!

  没过两年,元祐元年四月初六(1086年5月21日)王安石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

  叁

  最后,作者借此故事想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随着年龄与世事的变化,也会出现亲疏有别,也并不一定存在不变的绝对。

  年轻气盛时苏轼凭才高八斗,碰到的是47岁的拗相公,与公元1084年时的王安石退居金陵,苏轼乌台诗案贬官,人生大起大落之后,两人在人生境界上又到了不同的阶段,自然看待事物的观点也不同往日。我们做人做事,也不必拘泥于一时一事。

  不畏浮云遮望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