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教養和孩子的依戀【286】

父母擁有的教養權利不是取決於孩子的依賴需求有多強,而是取決於孩子強烈的依賴,需求對象是否是父母?心理上不依賴父母的孩子,父母是無法給予他們任何情感上的支持的。

教養髮揮作用,需要三個要素:有需求的依賴者,願意承擔責任的成年人和孩子對成年人的正常依戀。三個要素中最關鍵也最經常被輕視和忽略的是:孩子對成年人的依戀。

很多父母覺得只要滿足孩子的需求,自己也願意履行教養的責任,這樣就足夠了,或者在遇到教養的問題時,把一切都歸因於缺乏教養技巧,覺得類似:怎樣能讓孩子聽話,怎樣能讓孩子寫作業,怎樣能讓孩子打掃自己的房間,怎麼能讓孩子自己做家務等所有問題。都可以用教養技巧來解決。

一旦父母把養育看成一項需要學習的技能,就很難從與孩子的關係角度去看待問題了。父母的這種想法,導致他們過度依賴專家的教養建議和技巧反而失去了它們原有的教養優勢。

父母很輕易的就認定孩子不聽話,是因爲自己不知道怎麼能讓他們聽話。孩子不順從是因爲自己還沒有學會正確的技巧。孩子不尊重人是因爲自己還沒教會他們如何尊重他人。

當父母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應該做什麼的時候就會忽視和孩子之間的依戀關係,然而教養首先是一種關係而不是一種需要習得的技能:依戀,不是一種需要學習的行爲,而是一種需要建立的關係,忽視關係,就看不見行爲背後的真正原因,當然也會變得迷茫與焦慮。

在教養過程中,依戀會無形地發揮作用,有的人沒學過半點教養技巧,但他們依靠本能和孩子建立了良好的依戀關係成爲成功並稱職的父母。

當父母成爲孩子的依戀對象時,依戀關係會從以下五個方面有力地支撐起父母的教養權威。

相應的,當父母不是孩子的依戀對象時,這五個方面就會轉而削弱父母的教養權威。

第一、依戀起到的第一作用,就是對成年人和孩子進行排序,讓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

當孩子依戀父母時就會自動地服從父母的管理,相反當孩子依戀同伴時,他心中就沒有了排序意識,不會認爲父母比其他人重要,對父母也就沒有了敬畏,也就不會服從父母的管教,這個時候父母就失去了該有的教養權威。

第二、讓孩子跟父母更親近。

依戀父母的孩子總是想和父母在一起,想和父母多說話。依戀就像一根隱形的牽引帶讓孩子渴望和父母有身體上的親近。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孩子和父母身體上的親近會逐漸演化成情感上的關聯。

第三、讓父母成爲孩子的榜樣。

依戀父母的孩子通常喜歡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並因有這樣的父母爲榮。

我們的身份,我們對孩子的責任感,我們在孩子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都不足以讓孩子模仿我們。

孩子之所以想變成另外一個人,想崇拜一個人,依靠的是依戀。依戀會給孩子一種動力,孩子爲了跟依戀對象產生心理上親近就會去模仿對方。

孩子生命中很多珍貴的自主學習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其潛在的動力並不是學習,而是爲了親近。

第四、讓父母成爲孩子的引導者。

教養的基本任務之一就是爲孩子提供方向和指導。孩子不可避免會迷茫,需要尋求航標,依戀會讓父母永遠成爲孩子的航標。

教養有一個隱含的前提,孩子是以成年人爲導向的,孩子是從父母或者老師那裏尋求指導的。

如果孩子想要尋求指導的人,並不是父母,那麼父母即使再有智慧,再擅長循循善誘,也沒有用。

父母要充分的相信孩子的上進心,父母的不信任,對孩子而言是極深的傷害,就好像撤掉了孩子航行的風帆,孩子自然沒有動力去達到父母的預期,父母需要明白一點,爲我們的信任賦予價值的正是孩子的上進心,而不是孩子的能力。

第五、讓孩子願意爲了父母努力。

依戀讓孩子願意看見父母親切的笑容,願意爲了父母努力。

孩子不聽話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缺乏上進的動力。

在教養孩子方面,依戀關係可以激發出孩子的上進心。

成年人在評論某個孩子好的時候,會下意識的認爲這種好指的是孩子的內在性格,這種想法是很危險的,一旦我們把孩子的上進心歸因於他的自身性格,如果出現孩子的上進心缺失的情況,我們就會把它視爲壞孩子。怪罪和羞辱孩子。

但其實孩子的上進心並不是源自他的性格,而是和他的依戀密切相關,即使面對那些壞孩子,我們要糾正的也是他的依戀關係而不是孩子本身的行爲,這是我們在教養中必須看見的。❤️ ❤️ ❤️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