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千萬別做孩子學習路上的絆腳石


昨天在小廣場和孫老師聊天的時候,談到教育的話題,孫老師說,我們國家未來的教育會改革,會在高中階段就開始分化,會讓不同天賦和特長的人,走向屬於他們自己的領域,比如技能和智能的分化,科學和藝術的分化,文化和體育的分化,醫療和服務的分化………


未來之路會更寬廣,會有更多的人,通過不同的路徑,找到更適合自己的角色和位置。而不僅限於考學這一條路。


孫老師講這些的時候,我是頻頻點頭認同的。現在的教育之路,確實太窄,所有的孩子都只能靠考試這一途徑展示自己的能力,可書面考試,真的能完全展現一個孩子的全部能力嗎?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一個人的成功,是綜合能力的體現,那些擅長學習,擅長考試的孩子,在真正進入社會和生活時,未必就比那些不擅長考試,但卻情商高懂得團隊合作的孩子更有價值。


我覺得教育的機制,該是引導孩子們找到自己的特長和熱愛,並且爲他們創造能夠發揮自己才智的環境,讓一個熱愛烹飪的人,去烹飪,讓熱愛體育的人,進入體育,讓喜歡科學研究的人去研究,讓熱愛機械製造的人去製造。當一個人真正的找到了自己的熱愛,哪怕這份熱愛是動物園的飼養員,但是他能沉浸在和動物的互動中,並享受這照料和養育的過程,那他就已經爲自己和社會創造了最大的價值。


可是現在,在社會普遍的評價裏,價值一詞已經被物質化和形式化了,很多人都認爲,只有多賺錢,高學歷,有權利,纔是價值和能力的體現,只有這樣才叫成功,不僅自己在這一漩渦中苦苦掙扎,也用這一標準要求孩子和衡量他人。


是要改變這一認知了!


但是任何一項改革和舉措,若是沒有配套的社會扶持和協助,那一定會舉步維艱。比如,若是在分化過後,各個領域的收入相差懸殊,社會評價和社會尊重度相差懸殊,那這種分化就起不到任何作用,甚至會製造更多的矛盾和對立。


後來,和孫老師又談到家庭教育的話題。


最近一段時間,我陪孩子在小區廣場上的時間比較多,晚飯過後,大家都帶着孩子出來玩耍納涼,這讓我看到了各種性格和狀態的孩子,也看到了抱有各種養育理念的家長們。


有些孩子是爺爺奶奶帶,有些孩子不經常出來玩,有些孩子很活潑,有些很孤僻,有些很強勢,有些很軟弱,有些經常捱打罵,有些一直被忽視。


每個家庭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套育兒理念,這一理念也許從沒被總結和審視過,但卻是這個家庭的“理所應當”,比如,古詩背不下來會捱打,沒寫完作業不許出去玩,或是不要弄髒衣褲,不能喫冰棍,不要快速騎車,甚至是不要快跑!


談到孩子學習的話題,孫老師說,對孩子來說,學習興趣是最重要的,一個孩子若是失去了學習的興趣,那這個學習生涯對孩子來說就太痛苦了。


我深感認同。


興趣,就是一個人的熱愛所在。學習也一樣。


很多家長都只重視結果,都知道興趣很重要,但若是問他們怎麼樣才能激發或者是保持孩子的學習興趣呢?大部分的家長們都一頭霧水!


一個鄰居爸爸,爲了讓孩子背下古詩,給孩子定了規矩,如果一週背不下來,就要挨手板。爸爸這一規定很奏效,他說,不懲罰她們,她們就不背,現在,每週回來孩子都能背下來了。


我就想,這樣的規矩,真的能保護和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嗎?孩子們會對一個恐懼的事,充滿熱情和熱愛嗎?


熱愛從來不是被規定和要求出來的,它也許會被引導和創造,但人們絕不會因外界的暴力而愛上這件事,而且,一旦一件事被外界強制要求,那即便這件事曾是我們的熱愛,最終也會被這強制的外力所毀壞,變成我們內心牴觸的東西。


就像沒有一個成年人喜歡被領導整天說,你要熱愛工作,否則就扣錢,就加班。


保護孩子的學習興趣,是一個需要智慧的事,絕不是簡單粗暴的告訴孩子,“你要有興趣,你要熱愛”,這麼簡單。


我覺得首先要分清學習這件事是誰的?很多家長把孩子的學習,當成了自己的事,每天無數次的督促,監督,陪寫作業,細緻要求。把這個當成是學習習慣的培養。


我們想,如果學習這件事,一直需要家長的督促和提醒,那孩子會不會生成自主性?在孩子的潛意識中,他會認爲自己是在爲誰學習?這樣會不會建立孩子熱愛學習的內部習慣?


自主,是自己主動。


家長總是在身邊指導,督促,監督,只會讓孩子更被動,更依賴,更拖延,更對抗。


主動性是,即便我們不督促,不提醒,孩子仍然會自己完成學業,這個主動也許不是放學之後,是睡覺之前,但那是孩子主動去做的。也許不是背會了古詩,是找到了摺紙飛機的教學視頻,去鑽進視頻學習摺紙。也許不是會背了作文技巧,而是願意和家長分享自己看到的新知識,新感受。也許是即便父母不要求他完成某些課外作業,但孩子仍然要求說“我不,我要完成,這是我自己要這麼做的………


主動性是孩子打自己內心生出的動力,它叫——自驅力!


家長可以引導,但千萬不要強制,更不要暴力強制。那隻會適得其反!試想,被暴力要求背會古詩的孩子,在沒人要求她之後,她還會去背那些古詩嗎?被督促和監督去學習的孩子,在督促和監督消失之後,他還會去主動學習嗎?



我自己感同身受的事是,我熱愛羽毛球,我熱愛閱讀和寫作,但是這兩件事,從來沒有人要求我去做,從來沒有一個規定說,我必須要去打球,我必須要看書,一切都只因我自己的熱愛。而且,如果某一天,若是有什麼人逼迫我,讓我必須打球,不打球就懲罰我的話,我想我一定會生出厭惡和牴觸的情緒。


孩子的興趣培養,和我們大人是一樣的!


我們家長要做的是,給孩子創造更多的體驗機會,製造更多溫馨,有趣,有愛的體驗過程,而不是製造挫折,痛苦和恐懼。


我之前做教練的時候,很多孩子喜歡來我這上課,有的家長跟我說,孩子這一週就盼這節羽毛球課呢,一來上課,就歡快雀躍。


我心裏知道,孩子之所以盼望,原理是他體會到了來上課的樂趣而不是痛苦。他體會到的是教練對他的友善和喜愛,而不是呵斥批評和責難。


保護孩子的學習興趣,更是如此。


我們一定要衡量好,到底是用暴力使孩子背會幾首古詩重要,還是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鼓勵,支持,更重要?在鼓勵和暴力兩者之間,哪個更容易令孩子產生自主性呢?


如果我們家長沒有學習家庭教育的課程,沒有閱讀家庭養育方面的書籍,不懂該如何去做,那就什麼都不做,只給孩子理解,鼓勵和支持,它一定好過那自以爲是的“指點江山”。


千萬不要做孩子學習路上的絆腳石。


所以,昨天在孫老師說起的那個高中孩子事情的時候,我就心生同情和遺憾,直到現在這會兒都不能平靜!


他說,他認識的一個孩子,現在高三了,從小學開始,到初中,甚至是高中前期,這個孩子都名列前茅,都是班級數一數二的優等生,可現在,卻在短短一年之內名落孫山,成了差等生。


這個孩子的問題就是:現在每天放學他都要出去玩,不讓玩就不學習!


現在家長沒有任何辦法,說是連心理諮詢師都搞不懂這個孩子到底怎麼了!


聽孫老師大略的講了這個事,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個孩子之所以糾結玩耍這件事,一定是家長曾在孩子出去玩這件事上,和孩子有過干預和制止,他們一定曾在玩與不玩這件事上,有過激烈的矛盾和衝突,否則,孩子爲什麼要執着於這樣一件,像喫飯睡覺一樣平常的小事兒上?


表面上看,這是家長和孩子在玩與不玩這個問題上的對抗,但骨子裏,深層次是權利的對抗,是“誰說了算”的對抗,這是孩子要爲自己發聲,是孩子要自己做主的對抗。


孩子要在放學後去玩一會兒,這是多麼合情合理,多麼簡單的一個要求啊?家長爲什麼會不允許?不管家長是出於什麼樣的想法,哪怕這想法是出於爲孩子好,也不該制止和干涉這樣簡單的要求啊。


我好奇,這孩子之前一直是處在什麼樣的生活和學習環境裏啊?


父母能因爲這樣一件小事去幹預孩子,進而將這樣的問題成爲不可調和的衝突和矛盾,那他們在其他方面的養育中,是不是也是全方位的控制着孩子呢?孩子之前一直的好狀態,是不是父母外力控制的結果呢?


沒有詳細的詢問,對整個事情也沒有完全瞭解。可是,有一點,我確認無疑,那就是,孩子現在變成這樣,一切的責任,全在父母。哪怕這對父母的初衷是爲孩子好,是愛孩子,但是,他們不懂怎麼做纔是真正的好,不懂得怎麼做纔是愛孩子。


真希望這個孩子的這場青春期之戰會勝利。如果這會兒他的父母妥協了,那這個孩子的未來就贏了,如果這場戰爭,孩子妥協了,那孩子的未來,就岌岌可危了。他的這股力量,像火山一樣,一定會在未來的某一天,某一件事上爆發出來,也許這件事是婚姻,也許是工作,也許是其他什麼我們現在想不到的事情上,也許是在三十歲,也許是在四十歲,也或許是在五十歲………


所以,不管是社會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不簡單。家庭教育更是一切教育的基礎,是一個人性格和人格的底色。


不同的家庭養育出來的孩子是不一樣的,這種不一樣,體現在孩子年少時與外界互動過程時所呈現出來的言行舉止上,也體現在孩子長大之後的生活,工作,交友,婚戀和親子教育上。養育孩子是細緻又充滿未知的一件事,任何一個微小的環節,都有可能帶來孩子的未來千差萬別的走向。


我們做父母的,千萬不要用自以爲是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一定要多看看親子和家庭教育方面的書籍,一定要相信那傳承了百年、有科學依據的經驗,一定要參考那些有過成功養育經歷的智者的建議。


祝福每一個家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