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爲何需要打更?如果沒人打更會怎樣?

想必有不少人喜歡看古裝劇,那麼大家對於晚上打更人巡夜有無疑惑呢?尤其是那句“天乾物燥,小心火燭”之類的話語,肯定讓大家印象深刻吧。那這種方式有何作用?爲什麼晚上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打更?難道不會吵到睡着的百姓嗎?如果沒人打更的話會怎樣呢?

首先我們必須要先來了解一下打更的起源。

在很久很久以前,打更是爲了驅鬼,它源於一種巫術,並且不是什麼人就能打更,還必須是巫師纔行,後期隨社會不斷髮展,打更就變成了一種判斷時間的方式。

我們知道在古代是沒有鐘錶的,不過古代人非常有智慧,他們會根據太陽的位置來判斷大概的時間,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種作息。不過到了晚上,沒有陽光,人們就無法感知時間了。就算那時候就發明了燃香、沙漏和看星象來判斷時間的計時方法,不過許多平民用不起,所以打更這個職業便應運而生。

其次我們來介紹一下打更的作用

一、防火

大家知道古代人主要靠蠟燭和煤油燈等照明,這是非常容易“走水”的,更何況之前一般都是木頭做的,如果要是起了一點火就容易釀成一場大火災,再加上古代的水源有限就難以撲滅。因此有打更人的提醒,能更好地提醒人們的防範,進而減少火災的發生。

二、防盜

此外打更除了報時,同時也是爲了防盜。古代曾經有過宵禁這種規定,也就是到晚上的某個固定時間人們是不能上街的。古代治安不像現代完善,房屋相對較低,偷盜的賊人是十分容易進入的。小偷一般都是利用夜晚偷盜的,而打更人的出現不但對這些小偷有一定的震懾作用,在發現這種情況之時會立馬報官,就好像我們現在的保安巡查。所以啊,打更人也算是一種高危的職業,隨時面臨着生命危險。

除了那句耳熟能詳的“天乾物燥,小心火燭”的話語,事實上還有一些是關門關窗防偷防盜的口號。喊口號當然也不是隨便喊的,通常是到了固定的時間纔會喊的,民間的打更通常都是兩個人一組,彼此能互相照應。打更人是每一天都必須完成的任務,不管颳風下雨,還是電閃雷鳴,又或者是大雪紛飛,他們都必須克服這些惡劣的天氣,所以打更人也會時常攜帶斗笠、蓑衣以及雨靴等等。

那麼打更人怎樣打更的?下面小編具體來講講。

打更人一般間隔兩個小時就打一次更,一晚上一般會敲打五次左右,這就是所謂的“五更”。每更都會敲鑼,晚上七點鐘便是一更,接下去是晚上九點,也就是二更天,並會喊着“關門關窗,防偷防盜”。

之後的,一慢兩快的節奏,是三更天,喊"平安無事"。一慢四快是四更天,喊"天寒地凍",也就是凌晨一點。同樣是一慢四快,如果喊的是"早睡早起",那便是五更天,也就是凌晨三點。人們會根據這個打更來判斷時間,然後做這個時間該做的事情。但一晚上打五次鑼,每兩個小時一次,在現在我們看來是很影響睡眠的,可是對於古人來說,打更是生活的一部分,時間久了便習慣了,有打更的聲音他們也會更加的心安,因爲有人在他們附近巡邏,也不用怕小偷小盜,若沒有打更的聲音,他們還可能睡不着覺。

打更人一般對視力有一定的要求,就是能熬夜、不會打瞌睡和嗓門大。因爲古代人大多比較迷信,很多人都害怕鬼,更夫就必須膽大,因爲半夜在街頭走來走去,突然有一隻貓飆出來都十分煞風景。要是天氣太黑,更夫也看不清前面是不是有人,他們就會裝腔作勢地說:“嘿,前面那個,大晚上不要亂跑,別以爲我看不到你,小心我報官。”這種話一般都給自己壯膽,另外一個作用便是倘若有賊,就能震懾到他們。

古代的更夫屬於政府的工作人員,但是薪資相對較少。皇宮中也有打更夫,不過與民間打更不同是,他們是提着燈籠扯着嗓子喊。相對富有的地方,還會專門挑選兩個強壯的男子,而窮的某些地方,通常是老頭子甚至還是女子(想必這姐姐必定非常大膽吧)。

最後,打更的作用集報時、防災和防盜於一身,可別小看了打更,在科技和治安不發達的古代,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