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何需要打更?如果没人打更会怎样?

想必有不少人喜欢看古装剧,那么大家对于晚上打更人巡夜有无疑惑呢?尤其是那句“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之类的话语,肯定让大家印象深刻吧。那这种方式有何作用?为什么晚上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打更?难道不会吵到睡着的百姓吗?如果没人打更的话会怎样呢?

首先我们必须要先来了解一下打更的起源。

在很久很久以前,打更是为了驱鬼,它源于一种巫术,并且不是什么人就能打更,还必须是巫师才行,后期随社会不断发展,打更就变成了一种判断时间的方式。

我们知道在古代是没有钟表的,不过古代人非常有智慧,他们会根据太阳的位置来判断大概的时间,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作息。不过到了晚上,没有阳光,人们就无法感知时间了。就算那时候就发明了燃香、沙漏和看星象来判断时间的计时方法,不过许多平民用不起,所以打更这个职业便应运而生。

其次我们来介绍一下打更的作用

一、防火

大家知道古代人主要靠蜡烛和煤油灯等照明,这是非常容易“走水”的,更何况之前一般都是木头做的,如果要是起了一点火就容易酿成一场大火灾,再加上古代的水源有限就难以扑灭。因此有打更人的提醒,能更好地提醒人们的防范,进而减少火灾的发生。

二、防盗

此外打更除了报时,同时也是为了防盗。古代曾经有过宵禁这种规定,也就是到晚上的某个固定时间人们是不能上街的。古代治安不像现代完善,房屋相对较低,偷盗的贼人是十分容易进入的。小偷一般都是利用夜晚偷盗的,而打更人的出现不但对这些小偷有一定的震慑作用,在发现这种情况之时会立马报官,就好像我们现在的保安巡查。所以啊,打更人也算是一种高危的职业,随时面临着生命危险。

除了那句耳熟能详的“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话语,事实上还有一些是关门关窗防偷防盗的口号。喊口号当然也不是随便喊的,通常是到了固定的时间才会喊的,民间的打更通常都是两个人一组,彼此能互相照应。打更人是每一天都必须完成的任务,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电闪雷鸣,又或者是大雪纷飞,他们都必须克服这些恶劣的天气,所以打更人也会时常携带斗笠、蓑衣以及雨靴等等。

那么打更人怎样打更的?下面小编具体来讲讲。

打更人一般间隔两个小时就打一次更,一晚上一般会敲打五次左右,这就是所谓的“五更”。每更都会敲锣,晚上七点钟便是一更,接下去是晚上九点,也就是二更天,并会喊着“关门关窗,防偷防盗”。

之后的,一慢两快的节奏,是三更天,喊"平安无事"。一慢四快是四更天,喊"天寒地冻",也就是凌晨一点。同样是一慢四快,如果喊的是"早睡早起",那便是五更天,也就是凌晨三点。人们会根据这个打更来判断时间,然后做这个时间该做的事情。但一晚上打五次锣,每两个小时一次,在现在我们看来是很影响睡眠的,可是对于古人来说,打更是生活的一部分,时间久了便习惯了,有打更的声音他们也会更加的心安,因为有人在他们附近巡逻,也不用怕小偷小盗,若没有打更的声音,他们还可能睡不着觉。

打更人一般对视力有一定的要求,就是能熬夜、不会打瞌睡和嗓门大。因为古代人大多比较迷信,很多人都害怕鬼,更夫就必须胆大,因为半夜在街头走来走去,突然有一只猫飙出来都十分煞风景。要是天气太黑,更夫也看不清前面是不是有人,他们就会装腔作势地说:“嘿,前面那个,大晚上不要乱跑,别以为我看不到你,小心我报官。”这种话一般都给自己壮胆,另外一个作用便是倘若有贼,就能震慑到他们。

古代的更夫属于政府的工作人员,但是薪资相对较少。皇宫中也有打更夫,不过与民间打更不同是,他们是提着灯笼扯着嗓子喊。相对富有的地方,还会专门挑选两个强壮的男子,而穷的某些地方,通常是老头子甚至还是女子(想必这姐姐必定非常大胆吧)。

最后,打更的作用集报时、防灾和防盗于一身,可别小看了打更,在科技和治安不发达的古代,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