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随拍:飞檐翘角 流转千年的中国风雅 屋顶上的点睛之笔

在日常旅行中,我经常会被古建筑顶部的屋角上,那如鸟儿展翅飞翔般的飞檐所吸引,时常驻足昂首,拿起相机随拍。(拍摄地点:故宫太和殿)

当我擡头仰望伸出天际的檐角,除了感叹它的精美外,也会产生一种想要飞翔的愉悦心情。梁思成先生称许华美醇和的飞檐,会让人一见难忘。(拍摄地点:定州开元寺)

我们国人的本性是喜欢诗意的,所以我们也将自己居住的环境弄得诗意盎然。如诗般有韵味的飞檐,成为了屋宇上最为耀眼的点睛之笔。(拍摄地点:石家庄泊水公园)

飞檐翘角,中国特有的建筑结构,是中国古建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亭、台、楼、阁、宫殿、庙宇各式建筑中都有它的存在。(拍摄地点:成都合江亭)

飞檐的建筑上的运用历史可追溯到汉代,从那时起建筑在屋顶上就展开了“微笑”。屋宇转角处,凌空腾起,动静结合,轻盈活泼,曲线优美。成为中国人文自信的表达,自由的精神气质通过建筑表达出来。(拍摄地点:山西晋祠圣母殿)

经过历代发展创新,到宋代时古建史上的集大成制作《营造法式》出炉,飞檐的运用在宋代达到了成熟期。(拍摄地点:正定隆兴寺)

这是宋代古建筑,隆兴寺的摩尼殿。飞檐翘角,外伸而不张扬,视觉上给人轻灵与秀逸,感官上显示出建筑的高贵与庄严,稳重与轻灵结合的恰到好处,和谐到极致。(拍摄地点:正定隆兴寺)

后世建筑工匠们承袭宋代建筑形制“飞檐”,以大挑檐演绎一方宅院的屋顶之势,演绎平面流线的东方典雅之美。这是山西晋祠水镜台,后台为明代建造;前台是清代补建。(拍摄地点:山西晋祠水镜台)

随着历史发展,飞檐从单檐变为重檐后,扩大了屋顶和屋身的承重,使屋顶更具有雄伟感和庄严感,比例也更加协调。(拍摄地点:北京鼓楼)

飞檐也会成为一种财富的象征,是用来显示家族的兴旺,屋檐翘起越高,就代表这家越富有。(拍摄地点:山西平遥马家大院)

我们常说同在一个屋檐下,说的就是一个家族和合相伴的生活。诗人说,“小檐日日燕飞来”。一抹飞檐不仅是燕子的归处,更是家的象征。在农村民居里,虽没有皇家巨族的气派,但也有着人间烟火之美。这是安阳的一处民国时期的民居。(拍摄地点:安阳市殷都区)

光有飞檐屋顶就会显得单调了,富有审美的古人当然不会让它平庸起来,于是便在飞檐的垂脊上给它装饰上姿态各异的走兽,我们称之为飞檐脊兽。(拍摄地点:正定文庙大成殿)

啥事都有讲究,这飞檐脊兽的使用上更是规矩颇多。清朝时就明确规定,骑凤仙人后面的走兽应为单数,按三、五、七、九排列设置,建筑等级越高,数量越多。(拍摄地点:正定天宁寺)

皇帝住的屋子当然是等级最高的建筑,在故宫中太和殿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它的屋顶上小兽的数量就超过了九个,多了一个叫行什的雷公嘴有翅膀的猴子。十个的配置,也是全中国独一份的。(拍摄地点:故宫太和殿)

时光更替,岁月变迁。几千年的建筑文化沉淀,飞檐,激昂了中华文明的大气磅礴,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古典建筑美学的大成。(拍摄地点:石家庄毗卢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