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还是没用? 1、没有建立知识体系 2、不要在书中追求即效性 3、没有把书读透

这几年,知识付费经济兴起,很多人利用通勤时间看书、听书。可是,我们成年人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的上升微乎其微,从2014年的4.56本到2020年的4.7本。

现在书价不高,购买也方便,为什么还是很多人不喜欢阅读呢?恐怕其中的原因之一是读书没用,尤其是部分的人读了很多书后,对工作和生活的帮助微乎其微。

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还是没用呢?其中一个原因,恐怕是书的使用方法不对吧。

对此,不如看看日本最知名的“读书家”出口治明将他六十多年的阅读经验总结而写成的《书的使用法》这本书吧。因为,从作者的年龄、阅历和阅读数量来讲,他所提出对阅读的建议真实性和可信度都高,因此不妨在这里向大家介绍。

出口治明,今年七十三岁了。57岁之前,出口治明的人生用六个字概括:择一事,终一生。他24岁从京都大学毕业后,进入日本生命保险公司就职,一直做到57岁为止。然后,他的人生里多了一项担任日本知名大学讲师、咨询师的工作,60岁他创立了Life Net生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70岁就任日本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校长。

出口治明从小就是书痴,即便是在创业最繁忙的阶段也能够每周阅读3~4本书,迄今为止他已经阅读过万册。

1、没有建立知识体系

今年高考成绩出来后,湖名省一个名叫王威的外卖小哥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王威今年26岁,2013年考上一所985大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上大学后,他发现这不是他想要学习的专业,数次纠结后在大四那年退学了。

他到社会上求职,因为没有大学学历,他能选择的工作非常有限,所赚的钱也仅仅够生活而已。于是,他选择再参加一次高考,希望在工作上有更多的选择。

表面上看,王威是因为没有大学毕业证书而受限。本质上原因是什么呢?

罗辑思维的联合创始人兼CEO脱不花(本名李天田)高中肄业,17岁创业,21岁当董事长,是企业咨询界的传奇。当然,没有上过大学也混得风生水起,还有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和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乔布斯。

在这里,我并不是鼓励大学退学这种现象的发生,而是引导大家去思考:大学除了提供毕业证书之外,还教会我们什么?

在大学里,第一年的课程基本上由公共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组成,然后循序渐进地学习专业课知识,等到大四做毕业设计,就是讲四年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

也就是说,我们从大学里学到的是一套专业的知识体系

那么,没有上过大学或者大学毕业后的职场人,应该如何构建知识体系呢?

在《书的使用法》里,出口治明很肯定地告诉读者:学习未知领域知识的方法,就是建立自己的规则。

出口治明的规则主要有四条:

要想系统地学习新知识,需要至少读7~8本书。

出口治明认为,读完一本书,就能够弄清楚几个不明白的地方。当读完4~5本书时,应该就能够掌握这个领域的大致轮廓,读完7~8本相关书籍,应该就能够系统地、综合地学习了。

比如说,有人对法律很感兴趣,当他读完《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时,他就清楚地知道了法学的轮廓,而他继续读完《国际法》《刑事法学》《行政法学》《经济法学》等相关书籍时,他已经系统地学习了法律这门学科了。

先从“厚书,内容比较难的书”开始阅读,把握整体的轮廓。

出口治明把“厚书、内容比较难的书”看成是年轻人刚入职场遇到的一个比较严厉的上司,在“上司”严格的培养下,一定会提升读者的承受力,以后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知识点都能顺利应对了。

还是以法律专业为例,阅读《法理学》是一件随时打瞌睡的事,不得不借助记笔记、反复背诵才能记住要点。但是,一旦了解《法理学》的内在逻辑,那么学习后面的《民法学》就很容易了。

最后阅读“薄的入门书”,将整个内容系统化。

出口治明的经验是,与厚书相比,薄书是将厚书中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和抽象的概括。因此,读完厚书再读薄书,就是将积累的知识进行系统性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通过读书学习之后,再进行实际的体验。

这是学以致用的环节。

感受容易进入人的长时记忆,大概率地形成永久记忆。因此,出口治明建议,知识在经过自己的咀嚼和吸收之后最好能够有实际的体验。

比如说,学完法律知识后,想了解法院是如何行使审判权,那么可以申请当地法院公开案件的旁听,有时间和机会还可以申请律师事务所的实习。

以上四条是出口治明建立的读书规则,对他来说,百试百灵。但是,他也很诚恳地告诉读者,如果这个规则对你来说没有效果,那么尽快地改变规则,核心还是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2、不要在书中追求即效性

这个,简直是当头棒喝。

当下流行知识付费经济,很多博主开设专栏或出版书籍,教人“三分钟开口说英语”“轻松搞定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每天十分钟,十天瘦二十斤”等等,看起来极度高效、有用的方法。

出口治明对这类书籍持怀疑的态度。

在他看来,如果说英语、积累人脉和瘦身是这么轻松的事,那么每个人不是应该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人缘很好和身材匀称吗?事实并不是如此,因此这类书籍并不值得阅读。

出口治明认为,阅读并不一定是为了追求即效性,很多时候我们都要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够逐渐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在中国,凡是阅读过《红楼梦》《小王子》《月亮与六便士》《挪威的森林》等书的人,一定会有相同的体会。

3、没有把书读透

现实中,有两种人明明阅读了很多书,却觉得读书没用。

第一种是年初立Flag:一年要读100本书。

对此,出口治明认为:阅读的关键在于记住多少。与“读了多少本书”相比,“掌握了多少知识和信息”更加重要。

如果每本书只记住1%的内容,那么100本书也才100%。

但是,如果他能认真阅读2本书,每本书记住50%的内容,那么他获得的信息量是100%。相比而言,后者含金量更高。

第二种是追求各种速读的方法,比如量子波动阅读法、全脑阅读法等。

对此,出口治明的看法:速读不如熟读

出口治明认为速读就像参加了旅游观光团一样,到了景点下车拍照走人,根本不能欣赏景点为的美,也不能深度地了解当地的人文地理。

出口治明从年轻时就拒绝速读,在他看来读书是对作者思考过程的一种体验,只看目录和标题根本就称不上读书。他的方法:读一本书读到完全理解为止,看不懂就回到前面反复阅读,把一本书完全吃到肚子里。

阅读一本书,通过掌握和理解书籍里的信息量,这些将长时地储存在记忆里,等到需要时就能搜索出来了,也就不会“书到用时方知少”了,更不会读书无用了。

这才是真正地读透了一本书。

书籍,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载体,自诞生以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于我们而言,重要的是找到正确使用书的方法,才能发挥书的最大价值。

这是灵林玖玖原创,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