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那麼多書,爲什麼還是沒用? 1、沒有建立知識體系 2、不要在書中追求即效性 3、沒有把書讀透

這幾年,知識付費經濟興起,很多人利用通勤時間看書、聽書。可是,我們成年人紙質圖書人均閱讀量的上升微乎其微,從2014年的4.56本到2020年的4.7本。

現在書價不高,購買也方便,爲什麼還是很多人不喜歡閱讀呢?恐怕其中的原因之一是讀書沒用,尤其是部分的人讀了很多書後,對工作和生活的幫助微乎其微。

讀了那麼多書,爲什麼還是沒用呢?其中一個原因,恐怕是書的使用方法不對吧。

對此,不如看看日本最知名的“讀書家”出口治明將他六十多年的閱讀經驗總結而寫成的《書的使用法》這本書吧。因爲,從作者的年齡、閱歷和閱讀數量來講,他所提出對閱讀的建議真實性和可信度都高,因此不妨在這裏向大家介紹。

出口治明,今年七十三歲了。57歲之前,出口治明的人生用六個字概括:擇一事,終一生。他24歲從京都大學畢業後,進入日本生命保險公司就職,一直做到57歲爲止。然後,他的人生裏多了一項擔任日本知名大學講師、諮詢師的工作,60歲他創立了Life Net生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70歲就任日本立命館亞洲太平洋大學校長。

出口治明從小就是書癡,即便是在創業最繁忙的階段也能夠每週閱讀3~4本書,迄今爲止他已經閱讀過萬冊。

1、沒有建立知識體系

今年高考成績出來後,湖名省一個名叫王威的外賣小哥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王威今年26歲,2013年考上一所985大學的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上大學後,他發現這不是他想要學習的專業,數次糾結後在大四那年退學了。

他到社會上求職,因爲沒有大學學歷,他能選擇的工作非常有限,所賺的錢也僅僅夠生活而已。於是,他選擇再參加一次高考,希望在工作上有更多的選擇。

表面上看,王威是因爲沒有大學畢業證書而受限。本質上原因是什麼呢?

羅輯思維的聯合創始人兼CEO脫不花(本名李天田)高中肄業,17歲創業,21歲當董事長,是企業諮詢界的傳奇。當然,沒有上過大學也混得風生水起,還有前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和美國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喬布斯。

在這裏,我並不是鼓勵大學退學這種現象的發生,而是引導大家去思考:大學除了提供畢業證書之外,還教會我們什麼?

在大學裏,第一年的課程基本上由公共通識課和專業基礎課組成,然後循序漸進地學習專業課知識,等到大四做畢業設計,就是講四年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形成一套解決問題的方法。

也就是說,我們從大學裏學到的是一套專業的知識體系

那麼,沒有上過大學或者大學畢業後的職場人,應該如何構建知識體系呢?

在《書的使用法》裏,出口治明很肯定地告訴讀者:學習未知領域知識的方法,就是建立自己的規則。

出口治明的規則主要有四條:

要想系統地學習新知識,需要至少讀7~8本書。

出口治明認爲,讀完一本書,就能夠弄清楚幾個不明白的地方。當讀完4~5本書時,應該就能夠掌握這個領域的大致輪廓,讀完7~8本相關書籍,應該就能夠系統地、綜合地學習了。

比如說,有人對法律很感興趣,當他讀完《法理學》《憲法學》《民法學》時,他就清楚地知道了法學的輪廓,而他繼續讀完《國際法》《刑事法學》《行政法學》《經濟法學》等相關書籍時,他已經系統地學習了法律這門學科了。

先從“厚書,內容比較難的書”開始閱讀,把握整體的輪廓。

出口治明把“厚書、內容比較難的書”看成是年輕人剛入職場遇到的一個比較嚴厲的上司,在“上司”嚴格的培養下,一定會提升讀者的承受力,以後無論遇到什麼樣的知識點都能順利應對了。

還是以法律專業爲例,閱讀《法理學》是一件隨時打瞌睡的事,不得不借助記筆記、反覆背誦才能記住要點。但是,一旦瞭解《法理學》的內在邏輯,那麼學習後面的《民法學》就很容易了。

最後閱讀“薄的入門書”,將整個內容系統化。

出口治明的經驗是,與厚書相比,薄書是將厚書中的內容進行簡單的總結和抽象的概括。因此,讀完厚書再讀薄書,就是將積累的知識進行系統性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通過讀書學習之後,再進行實際的體驗。

這是學以致用的環節。

感受容易進入人的長時記憶,大概率地形成永久記憶。因此,出口治明建議,知識在經過自己的咀嚼和吸收之後最好能夠有實際的體驗。

比如說,學完法律知識後,想了解法院是如何行使審判權,那麼可以申請當地法院公開案件的旁聽,有時間和機會還可以申請律師事務所的實習。

以上四條是出口治明建立的讀書規則,對他來說,百試百靈。但是,他也很誠懇地告訴讀者,如果這個規則對你來說沒有效果,那麼儘快地改變規則,核心還是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2、不要在書中追求即效性

這個,簡直是當頭棒喝。

當下流行知識付費經濟,很多博主開設專欄或出版書籍,教人“三分鐘開口說英語”“輕鬆搞定工作中的人際關係”“每天十分鐘,十天瘦二十斤”等等,看起來極度高效、有用的方法。

出口治明對這類書籍持懷疑的態度。

在他看來,如果說英語、積累人脈和瘦身是這麼輕鬆的事,那麼每個人不是應該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人緣很好和身材勻稱嗎?事實並不是如此,因此這類書籍並不值得閱讀。

出口治明認爲,閱讀並不一定是爲了追求即效性,很多時候我們都要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才能夠逐漸理解書中所講的內容。在中國,凡是閱讀過《紅樓夢》《小王子》《月亮與六便士》《挪威的森林》等書的人,一定會有相同的體會。

3、沒有把書讀透

現實中,有兩種人明明閱讀了很多書,卻覺得讀書沒用。

第一種是年初立Flag:一年要讀100本書。

對此,出口治明認爲:閱讀的關鍵在於記住多少。與“讀了多少本書”相比,“掌握了多少知識和信息”更加重要。

如果每本書只記住1%的內容,那麼100本書也才100%。

但是,如果他能認真閱讀2本書,每本書記住50%的內容,那麼他獲得的信息量是100%。相比而言,後者含金量更高。

第二種是追求各種速讀的方法,比如量子波動閱讀法、全腦閱讀法等。

對此,出口治明的看法:速讀不如熟讀

出口治明認爲速讀就像參加了旅遊觀光團一樣,到了景點下車拍照走人,根本不能欣賞景點爲的美,也不能深度地瞭解當地的人文地理。

出口治明從年輕時就拒絕速讀,在他看來讀書是對作者思考過程的一種體驗,只看目錄和標題根本就稱不上讀書。他的方法:讀一本書讀到完全理解爲止,看不懂就回到前面反覆閱讀,把一本書完全喫到肚子裏。

閱讀一本書,通過掌握和理解書籍裏的信息量,這些將長時地儲存在記憶裏,等到需要時就能搜索出來了,也就不會“書到用時方知少”了,更不會讀書無用了。

這纔是真正地讀透了一本書。

書籍,作爲傳承人類文明的載體,自誕生以來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對於我們而言,重要的是找到正確使用書的方法,才能發揮書的最大價值。

這是靈林玖玖原創,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