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水長流》丨春風幾度聞桂花,汾河兩岸好莊稼,杏園堡村的故事

文丨十里荷塘秋水長

文學是用來反映人性的文字作品,寫一個故事也好,寫一個人也好,大多數時間我們是期望在文字世界裏看到人性的高下之分、雲泥之別。

所以一篇小說最終是否成功,並不一定純粹看故事情節和架構的設計,更重要的是它的主題和三觀是不是正確的,傳遞的價值觀如果不正確,文字再優美,對於讀者來說又有什麼作用呢?是不是在邏輯上很難站得住啊!

我國的文學作品一直在審覈上都是比較重視價值觀傳遞的,畢竟所謂的文學是來源於生活,並且要高於生活的一種現實世界的表現。即便是網絡小說或者是科幻小說,我們也期望在作品中尋找主題和立意,文學歸根結底還是表達。

我們的國家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從白話小說開始深入讀者的心開始,我們的小說就經歷了不同的階段,表現着社會的狀態和民心向背。各種創作流派和主要骨幹作家作品也隨着歲月流逝,在中國現當代文學殿堂裏留下了令人難忘的濃墨重彩或者是輕風一縷。

山藥蛋派是中國當代小說流派之一,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這個文學流派主要是指以趙樹理爲代表的一個當代文學流派,又被稱爲“趙樹理派”、“山西派”或“火花派”,這是因爲新中國成立後該派的作品大都發表在山西文藝刊物《火花》上。

山藥蛋派作家羣大部分都是山西本土作家,除了趙樹理,還有馬烽、西戎、李束爲、孫謙、胡正等,人稱“西李馬胡孫”,他們都是山西農村土生土長的作家,有比較深厚的農村生活基礎。

山藥蛋派作家在文學創作中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古典小說和說唱文學的傳統,一般都是以敘述故事爲主,人物情景的描寫融化在故事敘述之中,對於人物的性格和格局的展現都是通過語言和行動來展示,特別善於刻畫細節,語言也是非常典型的鮮活的語言,通俗易懂,往往還帶有一定的地方色彩,算是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地域特點。

《汾水長流》是人民作家、重要文學流派“山藥蛋派”骨幹作家胡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曾被改編爲電影、話劇等多種藝術形式,在民衆間產生了巨大影響。

《汾水長流》寫的是國內較爲罕見地展現農業合作化時期廣闊社會生活畫面的作品,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具有開創性意義。整部作品的主要故事梗概如下:

1954年,晉中平原汾河沿岸的杏園堡農業社遇到災害。在年輕的黨支部書記郭春海帶領下,羣衆齊心協力克服困難渡過災難。副社長劉元祿一心想發財,對抗災多方阻擾。富農兼商人趙玉昌乘機夥同已被拉下水的劉元祿一起倒賣糧食,鼓動社員鬧退社。郭春海依靠貧下中農克服這些人的無理取鬧,及時提出了抗旱辦法,以互助互借解決了羣衆的缺糧困難。

此後,農業社戰勝了天災人禍,大獲豐收。在黨支部多次幫助下,劉元祿仍執迷不悟,竟與趙玉昌合謀,給貧農積極分子王連生栽贓 ,破壞生產,企圖藉此打擊郭春海,搞垮農業社。但其陰謀最終被揭穿,副社長劉元祿被撤職,趙玉昌被逮捕法辦。王連生受到羣衆擁戴,被選爲副社長… …

作爲“山藥蛋派”主要代表作家作品,《汾水長流》被選入“百部紅色經典”系列叢書是一種對過往的文學實績的認定,這部作品在當時發表的歷史時期,對於普通民衆的精神世界上的感化和提升的作用不可小視。

也因此這部作品在發表了幾十年之後,再次被收入我國的“百部紅色經典”系列叢書,這套叢書所收作品皆爲名家名作,編著的目的旨在重溫紅色經典,緬懷先烈,傳承革命精神,弘揚愛國主義。

從這部書取得的創作方面的成就來說,被收錄進來“百部紅色經典”當之無愧,作家胡正在當時的作品中多數是弘揚一種精神,創作的都是主旋律作品。胡正,原名胡振邦,作家,山西靈石人。1938年參加革命工作,1953年畢業於中央文學研究所,195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歷任《晉綏日報》副刊編輯,重慶《新華日報》副刊組長,山西省文聯委員、副主席。1992年,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其“人民作家”榮譽稱號。

《汾水長流》這本小說最大的意義在於如實對於當時的農業合作化時期的農村的面貌和農民的狀態進行了接地氣的表現,刻畫了鮮活的各色人物,很真實也質樸,傳達了一種理念就是每個人都不能完全脫離集體生活,大家的力量要擰成一股繩,這樣才能“衆人拾柴火焰高”,一木不成林,做人不能忘了根本。

這部小說發表沒多久,還被拍成了同名電影《汾水長流》在1963年上映,所以還是影響了一代人的好作品。

汾河的春天來了,汾水兩岸的老百姓的生活裏春天也來了……雖然這部小說因爲時代的關係,對於年輕讀者來說可能不會有那麼大的吸引力了,但是它記錄了一個時代的變遷和發展,算是文學史上的“踏鐵留痕”,裏面的人們之間的格局和性格差異很大,哪怕是親父子、親兄弟,考慮問題也是完全不一樣的立場、態度和方式方法,令我們閱讀的過程中時而忍俊不禁,時而義憤填膺,刻畫人物的細節處理尤其巧妙,所以值得一讀。難怪大咖們紛紛爲胡老這部《汾水長流》打call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