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推進中日韓三國海洋產業合作的構想

原創/古月祥日

自貿區煙臺片區要打造中日韓貿易和投資合作先行區、海洋智能製造基地、國家科技成果和國際技術轉移轉化示範區等功能區,加速推進中日韓三國海洋產業合作是必由之路。

一、天然的地理區位優勢,得天獨厚的三國海洋經濟交流合作條件

聯繫中日韓三國的天然紐帶是海洋,從歷史淵源上看,中日韓三國也早已在政治、經貿、文化、教育、旅遊等方面交流、融通、發展。在省內的日韓企業、專家和在日韓的企業、國人,都有很多,其中尤以圍繞海洋技術和產業開展研究、合作的居多,真正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促進三國經濟取長補短、協調發展、持續合作是惠及三國的好事、大事,是三國人民的共同期盼。

政府部門牽頭,充分挖掘三國企業和人才資源,利用政策槓桿激發各方創新活力,合力搭建科技交流平臺(研討會、論證會、專項論壇等方式)、打造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加快推進中日韓自貿區的建設,並以此推動“中日韓+X”合作,探討同周邊其他國家開展互利合作,促進多方共同發展。

二、相近的海洋產業佈局,海洋漁業、海洋生物醫藥、海工裝備製造等合作空間巨大

海洋漁業方面,目前我省的主要以捕撈,養殖爲主,產業鏈短,質量不高。水產品深加工、休閒漁業等產業發展緩慢,高附加值產品較少,廢棄物綜合加工利用水平低。日本在漁業深加工、廢棄物綜合利用等方面,在世界範圍內都處於領先地位。

海洋生物製品與醫藥方面,在海洋新天然產物、海洋新藥、海洋生物酶、海洋農用生物製劑、海洋生物功能材料以及海洋動物疫苗的研發與產業化上,我們目前取得了較大進展,也打下了持續發展的良好基礎。我國海洋生物資源種類繁多,總數達20278種,其中具有潛在藥用價值的約有7500種,但目前做過描述或初步鑑定的僅有1500種,進行初步研究的不到200種。研發力量分散、不足,是制約海洋生物製品與醫藥研發能力提升的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反觀日、韓,在生物醫藥領域的研發及臨牀應用上都走在世界前列。

船舶及海工裝備製造方面,我國雖然目前是世界第一造船大國,但技術手段皆爲傳統方式,在高技術船舶設計、船舶配套能力、綠色船舶技術研發等方面與世界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差距。海工裝備目前主要圍繞海洋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和利用發展,我國在導管架、自升式、半潛式平臺和浮式生產儲油裝置、平臺供應船等製造方面已具備一定的技術積累,海工裝備產業佈局已初步形成,但產品設計開發能力與國外差距較大,配套市場仍被外國企業控制,且我國的工程總包能力不足,在高端海工裝備設計製造領域基本還是空白。而韓國在鑽井船、浮式生產儲油裝置、液化天然氣市場上佔據了全球較大的份額。

三、大量的三國合資、獨資企業爲研發成果的轉移轉化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當前,三國在相關國家互設企業、互派專家的格局已十分成熟。完全可依託科技園區、高校科研平臺等載體,定期召集專家研討會或成果發佈會,將一段時間以來所形成的思想、課題、研發、成果等共商、共享,政策扶持爲前提,學校教育、科研機構、生產企業、終端用戶環環相扣,市場需要什麼就教育什麼,就研發什麼,就生產什麼。以市場經濟這個風向標來調動資源,明確方向,打一場各單元協同戰役,力求直接、精準、高效。

成果轉化靠的是企業規模化的投入生產,大量合資、獨資企業的存在爲此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以政策爲牽引,大力扶持相關企業投入成果轉化環節,形成規模效益,在“產”的環節將“學”的本領、“研”的成果,轉化爲“產”的效益,最終使“用”的客戶滿意,以此助推“政產學研用”體系鏈得到良性循環,持續發展。

爲使自貿區煙臺片區迅速打開局面,搶佔先機,可做如下積極推進:

一是充分把握戰略機遇疊加,激活中韓(煙臺)產業園自身優勢,以研討會、創辦社團、學術交流、成果展覽等形式,推動中日韓三國科技創新協同發展,打造高標準、高質量自貿區。

煙臺之前已有“一帶一路”海上重要節點城市、山東新舊動能轉換、中韓(煙臺)產業園等三個國家戰略,現在又加上自由貿易試驗區光環,政策疊加效應空前凸顯。目前全省政策區域內,擁有從事海洋科研的駐魯兩院院士21人,建成海洋領域院士工作站30餘家,博士後工作站20家,引進國家頂級技術專家85名,直接從事海洋事業研發人員超過1萬人。下一步,可以激活現有中日韓合作基地和合作平臺,充分發揮涉海高校、科研院所、國家實驗室、企業與國內外機構的人才資源優勢,設立省海洋科技交流專項基金,集聚中日韓三國海洋科技的集體智慧與研發力量,共建海洋實驗室和海洋研究中心,不斷提升科技支撐能力。

立足自貿區政策機遇、海洋產業門類齊全和綜合實力較強的優勢,鼓勵有條件的省內企業到日韓、日韓企業到省內,建設一批海洋特色產業園區,或三國聯合在煙創辦海洋經濟專區,挖掘合作潛力,拓展合作領域。以學術交流、課題研討、成果展覽等形式促進全省海洋漁業、海洋生物醫藥、海工裝備製造、海洋化工等企業協同、聚力、融合、升級、創新發展,請進來走出去,強化優勢互補,穩步推進海洋產業鏈和關聯產業協同發展,推動建立三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臺,努力建成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可複製、可推廣的高標準、高質量自貿區。

二是定期遴選中日韓海洋科技產業合作方面的優秀企業進行表彰,樹立標杆,互學共鑑,向世界傳遞和諧共生的中國經濟理念。

在已有產業優勢的前提下,圍繞打造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海洋科技核心區,堅持經略海洋戰略,構建中日韓海洋創新平臺,引進各國高端人才(院校、科研院所、企業智囊),力求節能降耗、生態環保、服務升級、科技引領,不斷提升自貿區創新發展能力,發揮海洋產業優勢,全力打造共創、開放、融合型三國海洋經濟新業態。

積極穩妥推進3(中日韓)×3(產學研)×3(海洋漁業、海洋生物醫藥、海工裝備製造)三國聯合產業發展模式,加強創新能力建設,不斷催生新業態。力爭創建海外創新孵化中心、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鼓勵企業聯合金融機構、高校、科研院所建設產業創新平臺;研討建設海洋科技、海工裝備研究院;政策吸引日韓著名高校來煙開展合作辦學;建設中日韓海洋漁業貿易中心;升級打造港口智慧碼頭;發展涉海裝備等相關服務產業等。在政策效應不斷疊加的機遇之下,創建、引進、表彰一批三國明星企業,發揮榜樣作用,複製、傳播成功經驗,向世界傳遞、彰顯中國經濟和諧共生的科學理念。

三是發揮民間社團組織作用,借鑑各方經驗,打破發展瓶頸,從戰略高度聚力攻堅,創建一流海洋科技產業強市。

(一)在政府層面政策支持的前提下,充分發揮社會組織、民間團體在促進中日韓海洋科技交流方面的橋樑紐帶作用,鼓勵國內民間社團組織主動聯絡日韓民間社團組織,極力推動三國的民間交流,將好政策、好機遇,及時宣傳到世界各地,全面引進人才、資金、科研、企業等合作交流。

(二)借鑑日本、韓國、新加坡等發展經驗,突破、發展遠洋漁業、深水網箱養殖、工廠化養殖、生態化海洋牧場養殖等爲代表的現代漁業。

(三)以務實政策爲牽引,推動建立高效生物醫藥研發管理體制,優化機構間深層次協作,打造以企業爲主體、以科技爲支撐的創新團隊,合力建成海洋生物製品與醫藥研發的產業化體系。

(四)從戰略高度出發,聚力高技術船舶和海工裝備製造,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

1.圍繞新技術、新船型、新動力要求,運用高技術手段,發展節能環保綠色船舶。

2.加速突破深水勘探船、鑽井船、鋪管船、起重船、支持船等海洋油氣勘探戰作業裝備關鍵技術和配套設備,具備海洋油氣生產平臺和水下生產系統自主製造能力,通過引進國外成熟技術形成浮式液化天然氣生產儲卸裝置、浮式鑽井生產儲油船的建造能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