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閱讀第四講

上一講我們說了快速閱讀的技巧和需要注意的事項。如果你已經完成了快速閱讀這個步驟,這時候其實應該停下來了,做個選擇,選擇什麼呢?選擇是不是要進行第三遍的精讀。


很多書都沒有精讀的必要,第一遍和第二遍瀏覽完就可以過了。我幾乎每一本書都得精讀,這是工作需要,你不用,你的時間是有限的,花在書本中的時間更有限,在開始前,你要先想想自己花這些時間是不是值得。   


建立目標感


說到這裏,這就是我們做「每天聽本書」這個產品的初衷之一,很多人都以爲「每天聽本書」這個產品是替代你讀書,其實不是,這個產品的作用有很多,比如幫你去跟知識隨機碰撞、產生靈感,其中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幫你建構起對一本書的背景知識,幫你做第一輪的篩選。


如果一本書是在你的專業領域範圍之外,你只是路過,特別好奇地想要朝裏面望一眼,如果沒有意外,你可能永遠不會翻開這本書,但是現在關於這本書的解讀就放在你面前,你隨手就能得到,這時候其實做到能聽完「每天聽本書」介紹就夠了。


但如果你不滿足於此,如果一本書真是對你有很大的幫助,你希望去親自閱讀、去挖掘更多的東西,你想把書本中的東西變成自己的見識、談資,內化成自己的表達能力,那你就要做更多的工作了。


比如,如果你是一個學生,是一個研究人員,閱讀並總結專業領域的著作成果就是你的工作;如果你以寫作或表達爲職業,把別人的知識變成你的知識是你的必要技能;如果某本書裏的內容在你看來非常有用、非常有啓發,值得你跟同事、朋友分享,你也需要把單純的閱讀行爲發展成一種輸出能力。


很多人在這就會遇到一個問題了,那就是看完書腦子裏只留下一團模模糊糊的概念,要是別人問你看的書講的是啥,你說不出來,或者不能漂亮利落地說出來。其實這不是因爲你表達能力不行,這是因爲你沒有學會正確的有效閱讀。


什麼是有效閱讀?我給有效閱讀的定義就是能記住、能輸出,因爲只有這樣,你讀過的東西才真正變成你的東西。


而我們接下來要講的精讀細讀的過程,就是讓你帶着輸出的想法去進行的。


那麼首先,在精讀細讀的過程中,你要建立一個目標感,你既然是以輸出爲目的的閱讀,你就不能像看小說一樣任由作者牽着你走,你要假設待會就要給別人講講這本書裏寫了些啥,哪些東西對你是有幫助的,哪些東西對你是有啓發的,哪些東西特別有意思。這樣帶有目的閱讀就是有效閱讀。


有效閱讀的這個過程大致分兩個步驟,第一個是理解和互動。第二個是把內容記住和輸出。   


理解和互動


先說第一個,怎樣進行深入的理解和互動。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完你認爲好的部分之後,做筆記,寫感想。


你可能會問,我沒感想怎麼辦,不可能的,你一定有感想,比如讀完一段話後,你單純地覺得“好”,這個“好”就是感想。至於哪好你可能還說不出來,不過沒關係,只要有這個感受就行了,這很重要,這說明你和這段信息做了一次輕微的互動,說明你對這段信息有感覺了。


我不知道別人是什麼樣的感覺,要是讀完一段特別有價值的話後,我的感覺是好像泡在熱水裏,感覺身體一下子被填滿和被包住了,這時候是不想繼續往下讀的,就想放下書來琢磨一會。我舉個例子,你也來感受一下,有沒有我剛纔說的感覺:


“歷史是什麼,歷史以過去的人類活動爲基礎,通過記載和解釋來呈現。它不是一場文化巡遊或一堆事實數據,而是把一切生活形式與方式、曾經並行或重疊的種種文化,照射進我們的‘現代靈魂’。”


我就覺得這句話特別好,至於哪好,我也說不上來。不過沒關係,摘錄下來,有空的時候再把它這個句子拆開慢慢地看,好總是有理由的。


剛說你和信息進行了輕微的互動,那怎麼進行深一點互動呢?你可以寫寫這段信息哪裏好,哪裏引發你的興趣了。比如你在其它書裏看到了類似的觀點;比如這段信息可能很新鮮;可能是一個比喻用得很貼切;可能是很走心;可能幫你把一個平時覺得很模糊的概念定義清楚了;可能糾正了你一些錯誤的觀念;也許就是單純地給了你一個實用的方法論或思想工具。


這個過程其實你只要願意停下來,稍微思考一下就能辦到。因爲你前面已經對它有感覺了,這個感覺肯定不是憑空出現的,現在你只是把它輸出一下而已。


這其實就是讓新知識和你腦海中已經有的東西來一次互動,把原來的東西看得更清楚一點,經過這個過程,以後再遇到類似的信息,你會一下就想起來以前在哪裏看過的。用這個方法積累下去,它會慢慢地變成一種習慣,新知識和舊知識的連接和互動速度可能越來越快,長期積累,你就會變成別人眼中那種特別有想法的人了。   


記住和輸出


輸出的方式大致分兩種,一種是寫作,一種是口語表達。寫作要求的整合信息的能力強一點,邏輯思維能力高一點。而口語表達要求故事性、畫面感高一點。這兩種輸出能力要練好都不容易,不過好在只要持續鍛鍊,就會有立竿見影的長進。


如果你能持續地做筆記,那你會發現自己會對信息變得很敏感,什麼樣的信息你似乎都會本能的來一次互動,從這段信息中看出一點別的什麼東西出來。這時候不讓你輸出都很難,你會有一種想給別人表達的衝動,你會發現隨便一寫就好幾千字,如果恰巧你是一個愛說話的人,現在問題不是沒話說,而是避免自己怎麼成爲一個話癆。


這其實就是你積累的結果。輸入的多了,輸出自然就多了。有一個比例是這樣說的,輸入和輸出的比例是10比 1:要看了很多之後,經過篩選和加工最後輸出一點,這很正常。


把自己平時覺得有價值的文章、有價值的段落標記出來,和它互動,記一些想法,然後定期整理它們,這就是你的素材庫。


大多數的腦力工作者都有自己的素材庫,比如設計師就有自己的圖片素材庫,要啥類型的圖片他們一翻就能翻到類似的參考。你也一樣,如果你要做精讀這個步驟了,也應該有自己的素材庫。


我自己用的是印象筆記這個軟件,定期把自己收集的素材分門別類地整理一下,這是個很有趣並且有用的事情。比如說平時聽到周圍人說了哪句特別有水平的話,可以記下來,組成一個金句素材庫,這樣的句子通常都是很接地氣很能引起他人共鳴的,以後也許你在整理資料或者寫文章的時候就能用到。再比如說你看到好句子好段落,可以直接發送到軟件上,點評幾句,然後加上標籤,以後你也很容易就能搜索到。時間久了,你會整理出一個巨大的素材庫,這時候不管是寫作還是口語表達,在準備階段你就不用怕了。


有自己平時的積累和搜索引擎的幫助,你會發現,輸出一段內容會變成一件能給你帶來巨大幫助的事。比如你本來可能對一個問題的看法是很模糊的,但是現在你要寫這個主題的東西,做一次分享,這種強制性的輸出會讓你思路變得很清晰。在做分享的時候,你自己能理解得更加透徹,以教爲學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沒有之一。


要鍛鍊自己的輸出能力,要學會的第一件事、也是最難的一件事就是寫稿:把自己想表達的東西語言流暢、邏輯清晰地呈現出來。


可能有人會說,我口頭表達能力好,不用寫稿,看到東西直接就能說,能做到這一點當然很厲害,不過我們輸出講究的是品質,直接用口語表達可能聽起來有親切感,可能語言很平易近人,但是深度往往不夠,容易飄,因爲我們口語表達的時候思維是發散的。


寫稿的作用不單單是把你知道的呈現出來,寫作這個動作本身也是一個幫助你思考的過程,可能你在敲打鍵盤前,對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感覺都是模模糊糊的,感覺都是雲山霧罩的,沒關係,開始寫,一旦開始,你會發現你的思路會越來越清晰,邏輯也會越來越嚴謹,因爲寫作這個動作和口語表達不一樣,本來就慢,它會啓動你大腦的第二系統,第二系統就是所謂的慢思考,你是有意識地、有邏輯地在調動大腦中的資源,這時候你的想法自然會更深,輸出的東西自然會更有料,這就是寫稿帶來的好處。


很多人一聽到寫稿就頭大了,通常都是坐在那裏半天憋不出來一個字,這很常見。因爲寫稿是屬於創造性的腦力勞動,這樣的勞動很容易讓你對自己有不切實際的要求。你動手前可能想要寫一篇完美的無可挑剔的稿子,腦袋裏抱着這樣的想法自然是動不了手的,因爲你腦袋裏負責創造的聲音和負責評價的聲音是同時開啓的,就像你開車的時候一邊踩着油門,一邊踩着剎車,你能跑快嗎?


所以在第一遍寫稿的時候,你要有意識的把評價的聲音關掉,你要有意識的讓自己先做出一個很爛的東西出來。你可能有點接受不了,我怎麼能做出爛東西呢,其實這只是一個心理技巧,幫助你擺脫完美主義的魔障,有了這個想法,就不會每寫一句話都覺的不好然後刪掉。好的稿子都是改出來的,就像平時和最好的朋友聊天那樣,怎麼想就怎麼寫就好,關鍵是你得逼自己先做出這麼一個你眼中的爛東西。


等到第一遍完成了,這時候你大腦中評價的聲音就可以開啓,你可以用挑剔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稿子,進行修改和補充,這個過程也是提升你寫作能力和思考能力的過程。等多修改幾遍後,再回頭一看,你會發現也沒那麼爛,挺好的,是值得和別人分享的。這個過程不斷重複,你的輸出能力會越來越強。


你可能會說了,現在稿子我也會寫了,但就是沒辦法表達出來,照着稿子念還可以,但是一脫稿就什麼也不知道了。很多人就開始一字不差的背自己寫的稿子,其實這是錯誤的做法,稿子本來就是你寫的,說明你已經知道這些內容了,爲什麼還要一字不差地背自己的東西呢?這不是很奇怪的動作嘛?其實你只是容易在邏輯上遺忘,說完一段就容易斷開罷了。誰都會這樣。


那這要怎麼解決呢,方法是給自己的稿件設置關鍵詞,然後把這些關鍵詞視覺化地表現出來。比如你可以把關鍵詞都整理出來,然後每一個關鍵詞都對應一個形象化的東西,這樣你就不容易忘了。更加保險一點的方式,你可以把關鍵詞都寫在卡片上,或是用幻燈片輔助,照着這些關鍵詞說。


接下來就是反覆練習了,這個過程沒有什麼技巧可言,就是下功夫,如果你能堅持,時間會帶給你回報。 


本講小結


這一講中我們說了如何精讀。首先我們要建立一個有效閱讀的概念,有效閱讀的標準是能記住、能輸出,我們應該帶着這個目的去精讀、細讀。其中分兩個步驟。


第一,理解和互動。把你有感覺的段落和句子記下來,仔細想一想爲什麼好,哪裏好。把好的地方寫出來,或是你由此聯想到的其它信息,感想都可以記錄下來,長期積累,新知識和舊知識的連接和互動速度會越來越快。


第二,記憶和輸出。在你需要的時候,可以按照主題把你平時積累的材料輸出成完整的稿件,或是一段演說詞,在記憶的時候可以藉助圖像、思維導圖或是知識卡片。


如果你能持續堅持這兩個動作,那麼恭喜你,你已經成爲一個閱讀達人了。   


總結


講到這,我們這堂課就到尾聲了,我們來回顧一下,在這堂課中,我們講了從如何選書到快速閱讀、有效閱讀的全部過程,用一句話總結就是,讀書讀三遍,從大往小看。


第一遍,繞着書去看。看介紹、看評價,視野要放大,離書的距離要遠一些,在這個過程中你可以直觀的對一本書的主題和價值作出一個初步的整體性判斷。


第二遍,從內部的整體結構來看,用快進的方式整體瀏覽一遍,看看作者是如何設置這本書的結構的,脈絡是什麼,哪裏是鋪墊,哪裏是重點。這時候走的就離書近了一些,這就要用到快速閱讀的技巧了。


第三遍,進入到書中,挑自己感興趣的部分仔細琢磨,和它互動,最後把感想輸出成自己的東西,這就是我們說的有效閱讀,長期的做這樣的積累,你會對信息越來越敏感。


最後再強調一遍,快速閱讀,並不是讓你抱着不求甚解的態度博覽羣書,它是讀書的一個環節,是你對一本書作出價值判斷和尋找要點的必要步驟,而且,快速閱讀和有效的精讀是不衝突的,它是精讀前的一個步驟。掌握了這套方法,它在以後帶給你的效益是超乎想象的。


我是張凱,希望上面的課程能對你有所啓發。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