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是一種選擇——《沉默的大多數》

《沉默的大多數》這本書已經躺在我的書櫃很久了,我甚至已經不記得我是什麼時候在什麼渠道得到寫書的。

過往我裸辭工作的時候會買很多書,書的類型也是各種偏門,比如裁縫,素描,動漫基礎入門……更多的書也是看着書名買的。

買這本書,我可能更想知道閉嘴是怎麼做到的,無數次看到一句話,說是人從開始學說話到會說話,更多的要做的事是:學會閉嘴。把握火候這件事就是我要學習的。

在我小時候,自己是個膽小內斂的孩子,就是那種上課老師點名回答問題,知不知道都不會發聲的人,臉紅低頭哪怕站一節課。

只是覺得自己好倒黴,想來也是有趣又無聊。我終究還不清楚我這個性格產生的原因是什麼?這讓我想到家裏的自己……

正好最近拿出這本書,告訴自己2021年下半年書單第一本啃下來。這本書給人的感覺也是奇特:

1.不仔細看看不出書名,遠看不知道這是一本什麼書。

2.這本書看起來有些厚,沒有其他書那麼花裏胡哨。一共492頁。

3.書的翻頁質地很喜歡,不是像大多數笨重的書需要用力按壓一下頁面。打開的樣子跟聖經一樣,這個是值得誇獎的。

4,目錄就用了三張紙,也就是6頁。

剛看了第一節,我真的發現作者看了很多書,而且書就是跟喫飯一樣讓他如飢似渴。同樣也是在書中,讓我看到我的父母那個年代經歷了什麼。

對於作者我不瞭解,也不認識。因爲我開始讀書已經很晚了,也不知道最早結識作者是什麼時候的事了。

幼年的經歷,家教和天性謹慎,是我變得沉默的起因。

文章一開始是我喜歡的,關於一個不肯長大的人。這是不是我們現實裏所說的巨嬰呢。

應該不是。

被說巨嬰的人,都是別人說,別人眼裏他是這樣。證明這個人的確有些行爲跟真實年紀相差甚大,導致人有了這個想法。

而作者提到不肯長大的人,是一個人一種選擇。暗下決心永遠做小孩子。

君特•格拉斯在《鐵皮鼓》裏寫一個不肯長大的人。說是冥冥之中,有個力量成全了他的決心,他變成了個侏儒。

人要永遠做小孩子雖辦不到,但想要保持沉默是能辦到的。

在書中,作者寫字的時候提到很多書,作者都是我沒有讀過的,這讓我不禁引起了關注,想走作者走過的路,看我讀完書和他的感受是否一致。

後來說,小奧斯卡改變了他的決心,也長大了!通過這本書的引題,從一開始的決心到改變,從選擇沉默的生活方式開始決定要說話了。

這個世界有個很大的誤會,那就是以爲人的種種想法都是由話語教出來的。假設如此,話語就是思維的樣板。

緊接着,有思維到話語引申到家教,那時候作者還小,在文革時期,喫飽都是問題,對於喫肉這件事,弟弟開心地放聲高呼被臭揍。作者是這麼說的:

經過這樣的教育,我一直比較深沉。

假如遇上幸福,美好,神聖的事,不把他說出來會不會更好。對於三分之二受苦人,與其大呼小叫的說要去解放他們,讓人家苦等,倒不如一聲不吭,忽然有一天解放,給他們一個意外驚喜。

從實際方面考慮,而且考慮更周到。

那時候可能把說話表達和寫作這一類成爲“話語圈”。作者沉默的理由,更多的是信不過話語圈。從我短短的的人生經歷來看,它是一座聲名狼藉的瘋人院。

寥寥數筆,把一切問題說的明明白白,至於不能說的太明白了就找本書,或者在當下時代背景的故事裏客串一番,別有風味。

其中,作者把“表過態”和寫稿,說是不叫說話,而是上着一種話語的捐稅。說是“講過一些違心的話”說明徵稅面非常的寬,讓人覺得非常有意思。

將文字措辭應用到極致。

當開始不再沉默的時候,對與這種改變,作者的感受是這麼描述的:

“有如喪失了童貞,違背了多年以來的積習,也有一些輕微失落感。開口說話並不意味着恢復了交納稅金的責任感。”

後來又談及弱勢羣體,就是有些話,沒有說出來的人。就是因爲沒有說出來,所以很多人以爲他們不存在或者很遙遠。

只是一個小節,每一個文字所給人的感受體驗都具備了力量,讓人內心有了畫面感。最近也是開始追劇《覺醒年代》,這是繼《大江大河》之後給我巨大沖擊力的電視劇,只是看了幾集,內心澎湃!

我無數次也想過,在自己無聊躺平的時候,我的整個世界裏就只有一些生活的雞毛蒜皮,連父母都不在其中。

而在我這個年紀相當,很多人就在爲國爲人民崛起奮鬥的時候,真的是發現自己太渺小。可能是生活太舒服了,已經感覺不到危機感,感覺不到痛苦,不易和珍惜。

其實,在我國還有更多的小孩子溫飽沒有解決,不能讀書,無法走出大山。如果將我們這些躺平的人,去山區生活一個月或者一週,去看着那些清澈和渴望生活熱情的眼睛,也許我們就懂了。

沉默的原因有多種多樣,有些人沒能力,或者沒有機會說話,還有些人心情不便說話,還有一些人,對於話語的世界有某種厭惡之情。你是屬於哪一種?

從這本書,打開作者的所見所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