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打落大臣两颗牙 却因大臣一句话 他赶忙赔礼道歉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我国杰出的史学家,前后经过整整19年的时间写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除此之外他还有一本记叙宋太祖至宋神宗的宋代六位皇帝当政期间发生的事的书,因他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所以这本书叫《涑水记闻》。

这本书里记载了一个关于宋太祖赵匡胤打落大臣牙齿,却因大臣一句话,他听后赶忙赔礼道歉的故事。

故事中主人公是赵匡胤,被打的那个名叫张霭。

张霭,字伯云,福建崇安人,在后周当官为靳州刺史,以直言上谏出名,所以改朝换代后,在赵匡胤当皇帝的建隆年间官拜侍御史。

有一天赵匡胤玩心大起,拿着弹弓在皇宫的后花园打鸟儿,正玩得兴起的时候,不成想这时有人报告说,侍御史张霭有紧急事务需要面见皇上奏报。

赵匡胤就被打断了玩耍,无奈之下,只得召见张霭。结果说是有急事的张霭,上奏的都是一些普通的小事。赵匡胤觉得被欺骗了,又有着被打断兴致的不快,于是大怒:"你不是说有重要事情奏报?原来就是这些小事?"

张霭却回答说:“臣以为这些事虽小,但比皇上您在后花园打鸟儿重要。”

听到张霭的这番辩解,赵匡胤面容更加愤怒,顺手拿起一把斧子,这下手也不轻,当场就把张霭的两颗牙齿敲掉了。挨了打的张霭缓了一会儿后,在地上拾起来被打落的牙齿。

赵匡胤见此就问他:“怎么着,你还想把这当成证据,告朕的状?”

张霭回答:"您是君,臣是您的手下,自然不能告您,但今天这事儿自然会有史官记录下来。"

赵匡胤一听,慌了,赶紧向侍御史张霭赔礼道歉,这还不行,随后又赐张霭金帛表示慰问。

司马光在书中还记载,张霭不仅没有被穿小鞋,还在宋太宗一朝,官拜御史中丞。宋代的御史中丞是从三品,是国家最高监察机构的负责人,能坐到这个位置上与张霭敢谏言的品格有直接关系。

为什么张霭的一席话就能让赵匡胤低头认错,赔礼道歉?这就要说到在古代史官的监督作用。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里当嘉靖问海瑞他奏折里妄谈的那些尧舜禹汤、汉文帝、汉宣帝、汉光武、唐太宗、唐宪宗、宋仁宗、元世祖都去了哪里时,海瑞掷地有声地说:

都在,在史册里,在人心里。

高度重视历史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记载了五百多年的《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里面就记载有“周厉王止谤”的记录。

作为记录历史的史官制度,起源很早,《吕氏春秋》中记载“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说的是夏桀暴虐荒淫,史官终古因此曾拿出法典,抱着哭泣,后来出逃投奔商朝。说明早在夏朝时候就已经有设立史官。终古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留名的史官。

在商朝时用甲骨文记录历史的“贞人”就是史官,周代的史官,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之名。秦汉设立太史令,三国时期,魏明帝设立著作郎修国史,两晋南北朝时期,设秘书监和著作局修史。隋朝设立修史机构——著作局,隶属于秘书省。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将史馆从秘书省分出,成为独立修史机构,专门修撰国史和实录,史官制度开得以成熟、定型。

官方修史中有个重要的职位:起居注官。这个职位的官员就是整天跟在皇帝身边,要记录皇帝一天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是历史的记录者。

从周朝开始,就已经有专门记录王的言行的官员了,汉代正式设置了“起居注”这一职位,此后历朝历代都有这一官职。到宋代时又于门下省设起居郎,与起居舍人分掌记注。

起居注所记内容属于内廷秘籍,材料来源最为直接,具有档案性质,非有关人员不得阅看。在名义上,连皇帝本人都不得索阅,史书的修撰为了保持客观性,一般来说皇帝是不能干预,正因为此,皇帝对起居注所记内容非常重视。

虽然历代史官位不高,权不重,又处在“莫非王臣”,伴君如伴虎的封建权威下,能一直秉承着不虚美,不隐恶,据事秉笔直书,劝善惩恶的撰述精神与原则,来记录着事实与道德的裁判。

虽然皇权至高无上,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皇帝掌大臣生死,大臣却能掌皇帝名声。负责记录的史官能将他们的丑事和坏事记入史书中,能让在乎名声的皇帝忌惮一点,起些监督作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