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6年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亞當·斯密發表了現代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國富論》。

《國富論》可以說是現代商業的思想基礎,它有兩個方面的理論貢獻:

一是分工促進生產效率的提升;

二是市場經濟具有自我調節作用:當商品短缺時,其價格自然會上升,使廠商獲得較高的利潤,進而吸引更多的廠商加入,然後隨着商品的增多,供需達到平衡,消費者的需求得到滿足,廠商獲得合理的利潤。市場就像一隻“看不見的手”在不斷地調整資源的分配。

第二件事是工業革命具備了技術條件,改良蒸汽機和珍妮紡紗機投入生產應用,改變了舊的經濟運行模式。

在工業革命發生之前,行會師徒作坊式生產對生產技術、銷售價格等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雖然師徒作坊式生產保證了產品質量,但也阻礙了技術革新。

相對於行會師徒作坊式生產,工業革命帶來的最大的變化就是新技術的應用使得生產更加集中。工人們在大規模的工廠工作,掌握銷售渠道的商人開始組織生產,社會的商業分工開始出現。

第三件事是《獨立宣言》的發表。

《獨立宣言》是一份由托馬斯·傑斐遜起草,並由其他代表(來自13個英屬北美殖民地)簽署的聲明美國從英國獨立出來的文件。

在美國獨立前的100多年間,歐洲啓蒙思想就開始在北美傳播,爲《獨立宣言》的發表奠定了理論基礎。

在歐洲啓蒙思想的薰陶下,北美殖民地也產生了自己的啓蒙思想家,代表人物是本傑明·富蘭克林和托馬斯·傑斐遜,他們反對奴隸制,主張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權利,並且喊出了“沒有代表權,就不得徵稅”(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的口號。

這句口號原本是英國政治的基本原則,在英國貴族與王室的鬥爭中使用過,但獨立戰爭期間被殖民者用來捍衛自己的權利。《獨立宣言》奠定了美國後來建國的組織和思想基礎。

這三件事看似彼此之間沒有直接聯繫,但是卻爲未來商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