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起承轉合,話世情離遷

詩詞講究起承轉合,“起承轉合其實就是我們通常講的詩詞結構章法,也稱爲詩詞結構謀篇佈局之術。”

(——摘自,君諾老師《〈簡社〉淺談詩歌的起承轉合》

依着講義的分析講述,試着窺探名家大作之一斑,雖然難免因自身悟性與能力的欠缺終無法完全洞悉感悟,但略得一二,也是受益匪淺。

而由此生髮開去,想到爲人處事的事理常情,思量着人世間的悲歡離變,又有着萬千思緒,感慨良多!

一、起承轉合話詩理

1.《八陣圖》杜甫

功蓋三分國,
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
遺恨失吞吳。

這是一首弔古詠懷的絕句。“功蓋三分國”,爲全詩起句, 開門見山寫出了諸葛亮建立三國鼎立的蓋世功業。“名城八陣圖”承接上句繼續寫諸葛亮由天、地、風、雲、龍、虎、鳥、蛇8種陣勢所組成的軍事操練和作戰陣圖。正是“八陣圖”使諸葛亮名聲大震,進一步讚頌了諸葛亮的卓越軍事才能。

詩歌開篇,以高度凝練的語句,概括了諸葛亮的軍事業績,爲後文抒情做了鋪墊。

“江流石不轉”是詩歌的轉句。由歷史事件到所見現場,由高昂的歌詠,筆鋒一轉爲令人扼腕嘆息的結局,縱然八陣圖江流不轉,縱然諸葛亮曠世奇才,縱然其忠貞不二,矢志不移,奈何劉備一招走錯,滿盤皆輸。其因兄弟義氣而吞併東吳的行爲使諸葛亮聯劉抗曹的計劃徹底失敗,從而成千古一恨。

全詩先揚後抑,表現了作者深深的惋惜之情。

2.《泊秦淮》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後庭花。

這是一首借景抒懷的七言絕句。首句“煙籠寒水月籠沙”是全詩的起句,首先營造出一種月色迷離,煙霧迷濛,水寒沙白的秦淮風光圖。

第二句“夜泊秦淮近酒家”承接上句由“夜”“泊”承接了前句“水”“月”寫景,進而引出“酒家” ,進一步寫出了秦淮河酒肆林立的風景特點。前兩句從景入手,渲染了一種柔和幽靜,燈紅酒綠的氛圍,呈現出迷離的景緻,與下文人物迷幻的思想行爲相映襯,協調一致。

“商女不知亡國恨”是轉句,由眼前景象的迷,轉到人物思想的迷,由歌女們不關心國家大事,暗諷了達官顯貴統治者,對於政治的淡漠,國事的疏離。

最後一句,“隔江猶唱後庭花”是全詩的結句。歌女們唱着《玉樹後庭花》,這首亡國之曲又起,那麼亡國之事恐怕也會再次出現。表達了作者深深的憂慮之情。

3.秋興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全詩緊緊圍繞“秋”字寫景抒情。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起句從楓樹在秋露侵襲下凋敝,巫山巫峽籠罩在蕭瑟的陰森迷霧之中,開啓全詩。渲染了一種肅殺淒涼之氣,爲全詩奠定了低沉的基調。

頷聯“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承接前句的秋景。江水波濤洶湧,烏雲壓倒萬物,使眼前的景倒萬物,使眼前的景象更加具體,濁浪排空,烏雲密佈,使氛圍更加陰沉蕭瑟,動盪不安。

頸聯“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是文章的轉句,有景轉移到自身境況的感嘆。

菊花開兩度,作者仍舊漂泊在外,孤舟依舊思想依舊歲月,歲月蹉跎,漂泊無依,羈旅江湖。這樣的境況令作者感慨萬千。

尾聯“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此聯一是敘寫秋聲,人們趕製寒衣,並傳來砧聲,都是實景,寓情於景,以實續虛,結束全詩。

“詩詞的起承轉合的結構佈局方式,不但表現出詩人的思維進程和情感的發展與變化過程,而且使詩歌的結構嚴謹,波瀾起伏,曲折有致。”(——摘自,君諾老師《〈簡社〉淺談詩歌的起承轉合》)

二、離合變遷嘆常情

詩歌的起承轉合運用之道,似乎有法可依,有跡可循。世間萬物,一通百通,細細思量着生活中的一些事中的悲歡離合,發生變化,在經歷與處理的過程中,何嘗不含着起承轉合之理。

事初之,總會各有不同:自然而然之和順,開山劈斧之磅礴,單刀既入之直接,懸念迭生之迷離,皆是千般姿態,但起便是生髮,生髮之情皆有緣由,這些意欲之起、無心之起、突兀之起、自然之起,又是否都蘊滿了心靈的接納與適應,情感的欣然與盼想?

如此一起,便是洞開,便是迎候,若非是一番未雨綢繆、有備而來,也應是一次心領神會,見機而作。若是倉促而起,毫無顧忌與謀劃,那麼此番發起,難免落得糊里糊塗,隨心所欲,無疾而終,這樣的起不如無,徒增無味。

由起而來,既已起,便是有着順承之意。如何承接得順暢、有力、從容,更是難能可貴。如果說事之起多了一些興起之情,那麼承接便應有着思慮之周祥,承上興起之發,引導之,發揚之,啓下延續之力,牽引之,續接之。承的過程更多了理智的思考、後續的規劃,承接也好,承載也好,承受也罷,都依賴一個“持”字!

是事之常態,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萬事都有一個轉的過程,變是永恆不變的規律,無法阻擋。所謂永遠,在現實之中只是妄談。而諸事之轉,亦有其極妙之處,最顯胸懷、最顯定力,最顯智慧:或轉變,引導事件向着另外的更加合理的方向前行,獲得昇華提升;或是轉折,360度轉向,矯枉過正,及時止損,雖然有着前功盡棄的遺憾,也能得到亡羊補牢的結果。所以處事爲人懂得變通轉換,“小溪泛盡”後趨山而行,終有“添得黃鸝四五聲”的驚喜,“山重水複疑無路”之後的“柳暗花明”,也千迴百轉之所獲。

是結尾,萬事萬物終有結束。這結束一方面因着前文而來,可以說大局已定,但是在結局之時亦非任由發展:無聲無息地消失與草草了事,無疑都是敗筆。所以詩歌結尾的合要淵永。何謂淵永?深遠、深長也。意思是文章的結尾要有韻味。而人情事理的合,何嘗不是如此?不由得想到很多“晚節不保”“功歸一潰”的例子,都可謂是“合”的失敗吧!合要做到有力有味,反觀來路,能終得功德圓滿,令人感嘆回味,何其之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