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娜被張雨綺取代3個月後,遭全網羣嘲,但我一點也不意外…

01

很久沒看《快樂大本營》了,週末陪我媽看了一會。

出現了不少新面孔,其中最顯眼的算是常駐嘉賓張雨綺。

最近刷到一些文章,提及張雨綺替代謝娜後“快本”收視率不僅沒下降,反而一度飆升至第一。並且稱讚張雨綺的獨特魅力,“笨蛋美人”的憨憨形象特別討喜。

我最直觀的感受是:

綺綺子確實有自己的風格,但要說她主持得有多優秀,倒也沒有。

畢竟是新人主持嘛,觀衆對她的要求不會太高,只要能讓大家看得輕鬆開心、把氣氛活躍起來、配合好將流程順利推下去就足夠了。

比較有意思的是大家的反應,把她與由於二胎暫時退出的謝娜做對比。

認爲謝娜主持21年的節目,一夜之間就被跨界來的張雨綺取代等等。

實際上無論代班的是誰,都難免被對比一番,而這種對比,大概率對謝娜是負面的。

爲什麼這麼說?

02

專業短板是硬傷

這點是謝娜一直以來的軟肋。

其實謝娜臺上很努力,拼命逗笑觀衆的自我娛樂精神,真沒幾個人能做到;浮誇搞怪的風格也未必就膚淺,在娛樂節目裏,這甚至是個加分項。

但她的基本功的確有些一言難盡。

同樣是誇張搞怪的女主持人,大衆對小S的評價就沒那麼苛刻。哪怕她在節目中的誇張程度能到讓人瞠目結舌的地步。

但職業水平並沒太拉胯。

比如懂得把焦點放在嘉賓身上。

該自己表現的環節,就大大方方地表現,但到了讓嘉賓發言的時候,小S不會搶風頭,耐心地聽嘉賓說完,給嘉賓足夠的展示空間。而謝娜在快本里,焦點常常放在自己身上,用力過猛地吸引觀衆目光,嘉賓在旁邊反而更像陪襯。

比如控制流程、與其他人的默契合作。

小S和蔡康永“一冷一熱”的配合有種讓人舒服自在的感覺,她的問題雖然很尖銳,但不至於讓場面過於尷尬或冷場,在蔡康永說話時也不會搶話,整體就顯得張弛有度。

而謝娜經常不按臺本走流程。

兩次跨年晚會上出現明顯失誤,其他主持人在說話時她在一邊不斷搶話,何炅不得不多次碰她手臂給暗示,可依然沒用。

其他主持人在按照臺本要求主持時,謝娜在旁邊自顧自地喊着“哇,好美的煙花!”連觀衆都有些看不下去了。

再比如,同理心。

嘉賓說到動容處忍不住哽咽落淚,作爲主持人,居然不合時宜地突然大笑起來;

女嘉賓在臺上扮演角色,謝娜絲毫沒考慮到女生穿着短裙,一把將她拉得跪坐在地,差點走光。旁邊的男生看到趕緊脫下外套給女生蓋住膝蓋。

風格是什麼樣另當別論,但一個職業,如果沒有專業打底,必然會受到外界的質疑。

這道理不難理解。

許多常在電視上看到的演員,如果演技不過硬,那甭管他一年演了多少部戲、接了多少代言、上了多少熱搜,大家依然會給TA貼上“流量明星”的標籤。

03

不要單一歸因

張雨綺接替謝娜後,節目收視率一度上升至No.1,很多人於是順理成章地稱張雨綺是“快本女王”。

咳咳,有些單一歸因啦。

節目做出的改變,可不只是換了兩個主持人。

就單說主持人方面。

錄製節目時,張雨綺有時在遊戲環節特別賣力地活躍氣氛,可沒把握好節奏和音量,聲音過大,導演就多次將她閉麥。

綜藝節目裏的表現,一半靠主持人+嘉賓,一半靠導演+後期,甚至後者的影響更大。

就像微博上一些上熱搜的綜藝片段,其實多少有節目組故意剪輯出來、製造話題的原因。後期也會根據不同人的角色定義,給他們剪輯出相對符合角色的畫面。

其他的改變還包括:

拍攝場景從室內走到戶外;

一改之前流程式的互動,把遊戲環節改變爲根據請來嘉賓量身定製;

宣傳模式也在改變,以及兩位代班主持上任期間,來了《山河令》、《司騰》等大熱劇的劇組, 貢獻了大量熱搜;

       ……

遠遠不是換了個代班主持,收視率就嗖嗖上升這麼簡單。

是的,我們常常會將某種原因,或是那些容易被看到的原因,當做唯一原因。

日常裏,有的人想加工資,提薪報告沒通過,回想起來自己和某位領導有衝突,一拍腦袋“對哦!肯定那誰誰針對我!”

有人做副業遲遲發展不起來,灰心沮喪後認爲:“這副業壓根沒辦法賺錢,網絡上說的都是騙人的!”

說白了,我們看到的,往往是自己想看到的。

萬一這件事與自己有關時,則更容易產生自利性歸因偏差——把壞的事情和結果都算到別人頭上,把好結果、有利於自己的一面歸功於自己。

而且越想越覺得就是這麼回事。

04

不少文章聊到張雨綺順利接替謝娜時,強調“沒有什麼是不可替代性”。

我想稍微換個更貼合普通人角度聊聊:不要把自己想得太重要。

1、不要輕易給領導發現替代你的機會

我之前在文章中聊過很多身邊的案例,有的人以爲自己很重要,項目進行到關鍵時刻、團隊裏最缺人的時刻,突然提加薪,不然就走人。

這種方法有沒有用呢?

坦白講是有一點用的。

確實有人提薪成功了,可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給人留下“趁火打劫”的糟糕印象,因此哪怕提薪成功後,領導往往也會有所戒備,逐漸找人取代你的位置。

最後你會發現,你的價值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不可或缺。

2、不要一個人埋頭努力

這是另外一個常見的極端。認爲沒了自己啥事都成不了,於是所有工作都要事無鉅細地插一腳。

我朋友的表哥做運動鞋生意,開線下店、開網店,做事情親力親爲,從籤合同到PS調整圖片,明明在招人,可忙碌程度不減反增,經常要凌晨一兩點纔回家。

朋友表哥是很能喫苦的人,可他過於依賴自己的能力。

總覺得自己是老闆,每個細節都不能放過,不然小公司就要完蛋了。可他忽視了,一家公司如果把經營的好壞都押注在老闆身上,是一件風險極高的事。

老闆好公司纔好,老闆萬一不靠譜或是身體扛不住,那公司就垮掉。

因此巴菲特纔會說,投資時,要找傻子也能掙錢的公司。

體系的穩定強壯,遠遠比一個人厲害要靠譜1萬倍。

現在很多人喜歡說,要磨鍊出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我覺得呢,其實沒有誰是不可替代的。

但是,一個有專業度、有一定跨界技能、有學習力、性格又還不錯的人,不管在哪個領域,都會有他的立足之地。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