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家庭的真實寫照,家庭悲劇該如何避免?請給他們一條生路......

一位孕3個月的媽媽帶着年僅7歲的兒子,在家中點燃煤炭封死門窗,丈夫回家後看到的是兩具冰涼的屍體,還有鐵盆中未燃盡的煤炭。

丈夫說從孩子2歲確診自閉症,一家人奔波求助了5年,花光了積蓄、背上了債務天南海北的跑,終於在孩子7歲醫生說可以上幼兒園,這唯一的希望在入園後的3個月破滅,孩子與人打架被勸退,沒有任何幼兒園願意收留,妻子看着疲憊不堪的丈夫,離開的念頭誕生了。

攜子離開還帶着身孕,究竟是什麼讓她如此堅決地離開?可能是這5年來承受的壓力與評判太多,可能是不想丈夫爲這個家太勞累,可能她害怕未來只剩下孩子一個人該怎麼辦,可能她更害怕腹中的孩子也是這樣......沒有人能知道,就像她不知道自己能撐多久。

究竟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一起來了解一下事情的經過吧。

7歲的明明是一名自閉症兒童,9月份他來到廣州南沙的一家幼兒園入讀。

事發之前,明明和同班同學打架並互相推搡,對方家長知道這件事後,十分生氣。在家長羣和明明的媽媽發生了爭執,並得知明明是一位自閉症兒童,對方家長找到幼兒園園長投訴,覺得“學校不應該接收特殊學生”。

結果這件事在家長羣內持續發酵,某些家長情緒比較激動,認爲明明應該退學。

園長只好建議明明暫時停課,讓其回家休息幾天。

隨後,慘劇發生!!

明明的家屬認爲是由於班上某些家長語言過激,加上明明的媽媽是個孕婦,比較敏感,所以才一時受不了刺激,帶着孩子走上了絕路。

針對這件事,網友發起了激烈的爭論:

有些媽媽覺得,某些家長的做法過於偏激,對於生病的孩子應該有惻隱心,包容性更強些。

@jxjyma:很痛心,不知道該說些什麼,自閉症的孩子,他沒什麼其他暴力傾向,卻被這樣對待。本來當媽媽的已經不容易,撫養一個自閉症的孩子過程多艱辛,心裏承受多大的壓力,我們不能瞭解,我們這個社會對這些弱勢羣體缺少關愛缺少同情。

@家的溫馨:現在的人心太冷漠,流動的血液裏是冷的,自己也是做父母的人,有孩子,本來自閉症已養育不易,爲什麼一次小小的推桑就這樣得理不饒人。又不是有傳染病怕傳染給孩子,有自閉症就不能上學嗎?

但也有媽媽覺得特殊的孩子,的確會對班上的孩子造成影響,其他家長的擔心也不無道理。

@xiaoyao0825:我不歧視自閉症孩子,但是內心我也不希望孩子班裏有這樣的孩子,很多人根本就不瞭解自閉症,以爲自閉症就是不愛說話,自閉症分好多種,不少自閉症孩子沒有自控能力,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很多自閉症媽媽的想法就是讓孩子融入正常孩子的環境中,企圖自愈。但是這樣對正常孩子真的公平麼,正常孩子難道是藥引麼?被打傷了,因爲對方是自閉症不敢說什麼;上課紀律被破壞了,老師也不敢管教。

不管怎樣,悲劇已經發生,作爲家長,我們應該痛定思痛,學會更理性地對待孩子和同學們所產生的矛盾。“惡語傷人六月寒,良言一句三冬暖”。

說惡話,狠話根本無法解決問題,甚至還會激化矛盾,引發慘劇。

對於自閉症的孩子,小希還是希望各位家長能給予多些包容和理解,畢竟不是所有家庭都有能力支付自閉症孩子去上特殊學校的費用。

但我們不能因此剝奪了自閉症孩子正常上學的權利,無論在校園還是社會,我們的孩子總要面對各種各樣的挑戰,我們不可能也無法讓孩子,生活在我們設立的保護屏障之下。

對於特殊的孩子,我們要教會孩子,給予他們特殊的愛和理解,讓孩子在校園裏早早地學會如何友好正確地對待自閉症的同學,這或許是孩子這一生收穫善良與理解的一個機會。

“星星的孩子”這個名字真美,孩子長得也不難看,至少跟普通孩子並沒有多大的區別。

你幻想着他們是天上那一閃一閃的小星星,點綴在夜色的幕布中,神祕、璀璨並自帶光芒。

但現實中星孩的家庭卻是一地雞毛,你永遠無法真切地知道這樣的家庭有多艱難,多少個日夜泡在苦水和淚水中。你飽含深情地奉獻,無怨無悔地付出,卻不曾換來孩子的一個“正眼相待”和說一句完整的話的能力。

堅韌、忍耐、振作、理智已經成了自閉症孩子監護人(大多數是媽媽)最擅長的事。

對於一個不瞭解自閉症的人來講,自閉症患者可能是電影《雨人》中的雷蒙·巴比特。他總是以一種向斜下方窺視的表情面對他的整個世界,舉止僵硬,喜歡過重複有規律的生活,極度需要同一性。

有着傻傻的天真,記憶力卻是常人無法比擬的。他能準確地說出飛行史上所有重大空難發生的航班班次、時間、書地點以及導致的原因。最經典的一次是他能速度數清楚掉落在餐廳地板上的246根牙籤。刻板卻又天賦異稟,純真夾帶着絕頂聰明。

亦或是你對自閉症的印象是《海洋天堂》裏的那個明明已經成年卻只有幾歲孩子的心智,不會坐公交、過馬路、煮雞蛋,簡單地說就是不能自理生活,智商偏低的大福?

但電影終歸是電影,它能折射出現實,也對現實做了藝術上的加工。而由美國的兩位記者約翰·唐文和凱倫·祖克完成的這本《不同的音調》能夠以客觀、誠實的態度給你展現真實的自閉症患者的故事。

用蘇珊·凱恩的話來評價本書:《不同的音調》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的大腦都是獨一無二的,而我們對待那些最特殊羣體的方式,決定了我們在本質上是怎樣的人。這本書不只講述了歷史,更讓我們看清了自己的靈魂。

同爲自閉症,人生際遇可以如此不同

唐納德--世界上第一個被診斷爲自閉症的孩子。

從小他就不像其他的孩子一般依戀自己的父母,他漠視周圍的一切事物,除了他自己的世界。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吸引他的注意,他絲毫不在意。但是如果有人打斷他做的事,他就會變得十分粗暴。

他也一樣極度刻板,任何的偏差都會導致他大發雷霆。他沒有安全意識,經常將自己置於危險之中而不自知。他不會迴應父母對他的愛,也不會做出任何親暱的舉動,這種不被愛不被依賴曾經讓父母深陷痛苦和失望之中。

但是不管怎樣,唐納德還是過上了比較幸福有尊嚴的生活,這主要跟他雖然是自閉症患者,但智力並沒有障礙有關,同時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家庭各方面條件都算得上優越,使得他最終能上普通高中,考上大學以及擁有一份銀行櫃員的工作,退休之後過着每天打高爾夫球的富閒生活。

唐納德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大多數的自閉症患者都不曾得到這般待遇,享受這樣的生活。比如說阿奇,在他5歲的時候,一家精神病院成了他全部的世界。

那裏沒有玩具,有的只是數千精神異常的人擁擠在一起。那裏也沒有耐心細緻的護理人員,他們懶得花心思去應付這些病人,頻繁地對他們進行最嚴厲最粗暴的手段。那裏,被人描述爲“人間地獄......一個獨特的陰間......一片活死人之地。”

曾經在精神病院被判了“無期徒刑”的阿奇終於在他74歲的時候出院了,之後他被送到一個自閉症服務中心提供的社區內生活,在那裏他不斷地成長,學會了不少新技能,也是在那裏他重拾了人權和尊嚴,一直到他83歲去世。

於自閉症患者本人以及家庭而言,他們不是來自外星的孩子,他們跟我們一樣都是地球人,而且是弱化版的。力排萬難之後,能得到一個相對完滿的結果也還是會令人振奮和欣慰。

自閉症是什麼?僅認清這種疾病都已用上洪荒之力

現在我們想要大致瞭解這種疾病,在網上一搜就能看到有關比較精準的定義,人們對於這種疾病也更加寬容。從發現到現在也不過百年時間,卻經歷了“一段與無知和不確定性抗爭的旅程。”

“冰箱母親”理論盛極一時

對於孩子患上自閉症,最受煎熬的無異於母親,充當24小時保姆,全心付出,悉心照料卻不曾得到一絲迴應也就罷了,還要忍受他人投射過來冷漠、幸災樂禍的眼光,爲孩子患上自閉症承擔全責。

這一切是因爲“自閉症的根源是母親對孩子的愛不夠”的認知在當時佔據上風。以貝特爾海姆爲代表的野生僞專家把所有的責任完整地推到母親的頭上,甚至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類比:母親是集中營的守衛,母親是納粹。

這無異於在傷口還留在血的母親心中又撒了一把鹽,臨了還被踹上一腳。 直到心理學家裏姆蘭提出來一項極具說服力的案例,證明了“冰箱母親”理論的荒謬,才使得人們最終轉變觀念,而那些曾經備受非議的母親們也得到釋懷和寬慰。

疫苗被當做嫌犯

如果是打着治病救人的口號來行苟且殘害之事,這往往比明目張膽的惡來得更讓人怒不可遏,哪怕是副作用帶來的影響也同樣不可接受。而疫苗就曾因爲人們的認識不足,被居心叵測的年輕醫生韋克菲爾德拿來爲自閉症患病原因背鍋,製造了一場大面積的恐慌且從中獲利。

隨着一些卓越的科學家的深入研究最終證明,這場耗時持久、混亂刻薄疫苗陰謀論不過是一場鬧劇,而這位沒有責任感、不道德的一生韋克菲爾德也被永久地釘在恥辱柱上。

這些年來關於自閉症的所有宏達定義以及誤導,他們中的大部分在其本身最受歡迎的時候都被視作了客觀事實,直到下一個同樣宏大的理論出現,將其取代。

認識自閉症這一個過程就像是走山路,有路障,有陡坡,有無法預料的腳底踩空,還要提防路邊叢林竄出一隻攔路虎,但終歸是一直在前進,在穿透重重迷障後變得更清晰。

自閉症的真相:並不是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人們總是覺得,自閉症患者是缺陷與天賦的神祕組合,所以固執地認爲,上帝給你關了一扇門,肯定會給你開一扇窗的。自閉症患者普遍情商得分不高,他們不能與人建立起正常的情感聯繫。所以,必然在智商上會碾壓一衆普通正常人。

事實上並不。我們看到確實有很多天才偉人比如愛因斯坦、達爾文、牛頓、梵高等等,但以幾千萬自閉症患者做分母的話,這些天才人數佔比實在少的可憐。

有相關專業人士就指出:擁有比一般普通發育兒童更強的音樂美術藝術能力的自閉症孩子可能佔自閉症患者總數的10%!(我們在國內的一項調查是7%)。而如果不予干預治療,無論輕重病例,多數患兒成年後或不能生活自理,或不具備獨立工作能力。

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與自閉症在診斷上同屬於“泛自閉症障礙症候羣”的阿斯伯格症在智商上會明顯高於其他的人羣,這也是爲什麼有些人會認爲“患有阿斯伯格症幾乎是一件很酷的事了”。

患上自閉症不一定是一件壞事, 但無論如何,作爲一個完整的人,他跟普通的人一樣,有自己的需求、愛好以及價值。雖然他們在社交、溝通和適應新環境的能力上存在一定障礙,我們要做的就是接納並尊重,併力所能及地提供幫助。

自閉症是不會離開的,但我們依舊要盡全力去嘗試改善。

各路專家在探求有效治療自閉症的方法上孜孜不懈地努力。從以往只能住進精神病院到後來的心理學家伊瓦·洛瓦斯開始利用ABA方法對嚴重自閉症的兒童展開實驗,並在此過程中啓用了電擊療法。

之後又有相關人員啓用FC方法,試圖與患者進行溝通。還有各種研究機構如雨後春筍般興起。雖然自閉症不能治癒,並且目前也沒有最優的治療方案。但從已有的治療結果來看,有效的干預還是能最大限度地幫助患兒實現生活自理,能簡單表達出自己的需求,甚至能在社會上謀得一份養活自己的工作。

就像有人說的那樣,這是個不完美的世界,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溝通,不是所有的干預都有效果,也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有辦法解決。但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都值得我們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我們不應該僅僅因爲對方是自閉症家庭就投之於歧視的眼神和排斥的行爲。那麼在另外一種規則之下,同樣會有人因爲有另一些不足和缺陷同樣遭排斥。

天道輪迴,幫助別人就是爲自己積福。一個穩固的社會共同體的形成要靠社會每一個人。

自閉症沒有錯,它只是這個不完美的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我,接納這一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