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了解孩子的行为特点,才好对症下药【295】

常常听到家长这样表达他们的困惑:

❤️为什么对别人家孩子特别有用的方法在我家孩子身上就不奏效呢?

❤️为什么我家孩子痛哭流涕地保证要改,但是转眼就忘得烟消云散,好像自己从来没有说过?

❤️为什么我家孩子总是逆反,而且从来不惧怕任何权威?

❤️为什么我家孩子总是不敢尝试,什么事儿都得有200%的把握才敢去做?

❤️为什么我家孩子总是对什么都无所谓,没有一丁点儿竞争意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原因在于孩子们的性格不同。

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医生——希波克拉底。
据传,有一天希波克拉底藏在心底多日的好奇终于引爆,他开始研究为什么病人们对他的医嘱反应大相径庭。有的病人完全遵照医嘱,忙不迭地连声说:“好的,医生,我会按照您说的去做。”有的病人则马上反问:“为什么呀?为什么您给我开的是这个药,而不是别的药?”这位著名的医生决定去看病人们的体液,由此首次提出了“4种气质理论”,即人的气质分为黏液质、胆汁质、多血质及抑郁质这4种。
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弗洛伦斯·妮蒂娅(Florence Littauer) 在这4种气质理论基础上又提出了“4种性格理论”,即人的性格分为平和型、力量型、活泼型及完美型这4种。
4种气质与4种性格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是:①黏液质——平和型;②胆汁质——力量型;③多血质——活泼型;④抑郁质——完美型。 

第一:性格特点。

4种性格理论的源起需要追溯到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希波克拉底提出的4种气质理论。

作为家长,如果能够早一点了解孩子们的性格,就能够针对孩子们的性格特点帮助孩子们扬长避短,而不是和孩子的不足之处较劲,太多的例子证明后一种做法的后果只会无限放大孩子的不足。

第二:行为目的。

4~12岁的孩子有4种行为目的:吸引注意、争取权利、报复和自暴自弃。

12岁以上的孩子又增加了3种行为目的:追求兴奋刺激、寻求同伴接纳以及表现优越感。

家长需要了解孩子不合作的原因,否则,孩子们最常做的事情就是磨蹭拖拉或者各种“浪费”时间。

第三:家长的情绪管理。

毋庸置疑,家长的情绪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孩子们的情绪自然又会影响到其做事情的效率。

几乎所以的父母都会说:“我先开始都是和颜悦色,给他讲道理,他不听啊,所以才有冲突。”的确,家长们的情绪不是突然爆发,事实上是先有一些想法在大脑中形成,久而久之形成自动化思考,并且转化为情绪。当然,这些情绪并不会是解决孩子时间管理问题的助力,反而毫无疑问会形成阻力,让问题继续恶化。

第四: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很重要,但是如何倾听孩子说话则更是重中之重。

如果家长未能重视亲子关系或者家长给予的并不是孩子需要的,很多冲突就不可避免。

首先就是做事的效率问题。如果亲子关系不好,孩子们潜在的想法是:如果我做了这件事(例如高效完成学习任务),你高兴了。

可是如果咱们关系不好,我为什么要做让你高兴的事呢?作为一名学生,孩子们的“筹码”就是学习。

第五:家长信息。

家长如何更好地表达“我的信息”,与孩子有效地沟通。借用时下一本畅销书的书名,即“家长如何说,孩子更愿意听”。

第六:鼓励。

有的家长很困惑,说孩子也不是不会管理时间,就是表现忽好忽坏,好的表现犹如昙花一现。

如何让孩子这“偶然”的成功成为一种必然,进而掌握时间管理,鼓励肯定这一方法将大显身手。

第七:行为结果。

有的孩子口头保证得都很好,但是就是不做或者没有效率。如此的问题行为出现,则是因为孩子无需对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