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陽》——櫻園中的破滅之美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這句話翻譯成創作原則,大概可以表述爲:越是自我的,越是所有人的。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喜歡上了日本的文化,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心中就種下了這樣一個執念——近年一定要去一次日本,去看一次櫻花、去泡一次溫泉、去當地的居酒屋裏喝一次酒……

前不久偶然結識了一個正在日本旅居的朋友,我便每天都煩擾人家,實時給我發送那邊的風物和見聞——這已然不是一般的傾心了。

在我從小受到的教育裏,對日本是具有本能的排斥和厭惡的。如今產生這樣的好感,不免有些不可思議和荒謬。

想來大概是因爲在這幾年當中,結識了日本文學的緣故。

在衆多喜愛的日本文人裏,太宰治是最得我心的,而在太宰治所有的作品當中,比起呼聲最高的《人間失格》,我更鐘愛他的《斜陽》。

二戰後,日本政府施行農地改革,擁有田地的大地主變成了被革命、被批判的對象,很多貴族階級因爲被收走了土地而失去了經濟來源,名門意識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貴族的身份感頓時土崩瓦解。

同時日本國內各種新思想氾濫,人們的信仰和價值觀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和洗牌,無數民衆如同大海上失去方向的船隻,變得迷茫、不知所措、空虛且不安。

《斜陽》正誕生於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中。

細膩而溫柔的筆觸,淡淡的哀涼,入木三分的對女性心理和情感的描畫,寫出千萬人所想的,卻是千萬人寫不出來的。

小說中的姐姐和子、弟弟直治、他們的高貴而優雅的母親,代表了二戰後沒落貴族的生活狀態和精神轉變,而作家上原,則代表了廣大普通百姓在戰敗後的生活百態。

在時代的洪流中,一個人的生命力與精神力,是如此地微不足道。母親的病故,弟弟自苦又自殺,姐姐愛而不得,知識分子(作家上原)的心無歸處……

人們後來給這種文學形態取了一個唯美的文字——破滅文學。

全書中最叫人感動的,莫過於姐姐後來勇敢地寫給作家上原那一封封卑微到塵埃裏又感人肺腑的書信吧?

卡夫卡說——“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這句話翻譯成創作原則,大概可以表述爲:越是自我的,越是所有人的。

書中簡單的結構,簡單的人物關係,哀而不傷的糾葛,那些孤注一擲的情感,點到爲止的敘述下隱藏着的龐大的天地……

這一切的一切,讓人不由得回想起自己經歷過的、同樣寂寞和精彩的前塵舊事,並從中得到安慰。

我永遠都不會忘記,那個愜意的暮春的下午,我一動不動坐在咖啡館裏花掉整整一個下午一絲不苟地讀完這本書時的心情。

我想,對書中每一個人物命運的憐惜與疼愛,心中的震動與波瀾,大概就是一個閱讀者能在書本里所能找到的最大的喜悅和賞賜了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