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更好的自己,改變人格(一)爲什麼改變?

說到人格,有人會想起一個詞。就是人格分裂。

這可不是什麼好現象,這是病態的。也叫多重人格症,具體症狀就是自己好像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人,每個人格有其個別的姓名,記憶,特質及行爲方式,是不是感覺很可怕呢,明明是張三,睡一覺變成了李四,而且還堅信不疑的認爲自己就是。甚至有可能是男女老幼的人格都出現在一個人身上。如果有興趣的可用看看《美麗心靈》這部電影。

人格到底是什麼呢?其實它是人的一種整合,他整合了能力、氣質、性格、需要、動機、興趣、理想、價值觀和體質等等。這個人格自我是一個連續性的過程,我們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心身組織。從這個角度講,人格又可以稱之爲個性。他是和我們的知、情、意有關的,也是我們過去整個生活歷程的反映。

好了,說了這麼多人格的意思,我想說什麼呢?那就是人格是可以改變的。

我們的眼中人格好像是與生俱來的不停的遵循一個規律的,但是人格是在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是通過我們的社會實踐活動才能發展的。

其實我們自己的人格改變都是在不經意間發生的,看看身邊的例子,尤其是戀人分手,年輕時,分離的理由大部分都是“我是不會改變的,我永遠都不會改變”,爲什麼?和許多人在多年後回想過去戀情的感受一樣,會覺得當時堅持要分開的理由其實並不成立——沒有人是不會改變的。哪怕自己堅定地認爲自己不要,也一定會隨着時間和經歷發生變化。

事實是,在沒有做出有意識的努力的情況下,我們的人格也會發生改變。這既包括隨着年齡增長而表現出的自然的成熟,也包括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而發生改變。

當然了,我們可以解釋爲“我們長大了”。

我們的成熟,是隨着年齡的增長,不斷地調適自己的行爲,我們都會變得越來越能夠自控和自律,理解和寬容他人,對世界保持越來越開放的心態。難道只有年齡閱歷可以改變人格,其實還有一個就是文化,我們腦子裏的預設的文化藍圖也會使我們的人格隨着改變。

我們的預設文化藍圖都是有偏見的,這是影響我們認知發展的障礙,怎麼才能改變,這個問題我會找時間再和大家討論。

年齡,文化這些外界因素影響都是無意識中的改變,我們能有意識改變人格嗎?當然是可以的,就是主動出擊。

首先,要改變我們自己的思維模式,徹底的停止給自己貼標籤,固化自己

標籤這個東西讓我們都變成了一個心理暗示了,比如“害羞”、“不善交際”,成爲我不參加聚會的理由;“我不行”,成爲我能完成一件事兒的理由。這些消極且固定的想法,讓自己固化成一塊頑固不化的石頭,我們是人,一個活物,這些不是理所當然的藉口,所以如果我們決心改變,就需要先給自己去掉標籤,去掉這些非黑即白的想法,把我們看作可發展、可塑造的個體。

其次,要設置具體的目標,具體的計劃

我有兩個問題需要明確“我想要改變什麼”“我想要成爲什麼樣的人”,要具體化,從行爲、習慣、說話方式等各方面思考我給真正要改變是什麼?對我有多大意義?然後制定計劃,越詳細越好。在計劃開始之前,心理上就要做好長期和艱苦奮鬥的準備。設被檢查的時間點,並建立給我的獎勵機制:獎賞可以是任何東西。

也可以設置一個虛擬的模仿對象,設置一個他每天的行爲,他會在不同情景下有什麼樣的表現,時刻提醒自己參照他那樣去執行。

再次,如果真的做不到時候,先要假裝自己能夠做到,然後馬上去做

讓我們的行動先與思維。主動嘗試,我們會發現這些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這麼難。

最後,每天留出一些自己獨處時間

有些習慣我們並不能很好的堅持,每天找出一小段時間,我們可以完全不合邏輯、不遵守規則地表現和生活。但在這段時間之外,要堅持新的行爲習慣。

獨處的環境不一定是安靜的,也可以是讓自己放鬆的地方。

我們爲什麼要改變,是爲了成爲更好的自己,爲了讓自己去激發出另一個更快樂的自己。我會一直朝着這個方面努力。

【新鮮事物永遠是改變的動力。而寫作又是一個追蹤自己,不斷加深自我認識的過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