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之美》書摘

系統思考是整體地、動態地、連續地思考問題的思維模式,是在複雜動態系統中的一種以簡馭繁的智慧。決策者唯有深刻領悟系統思考的精髓,才能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做正確的事情。


系統思考能力是企業家和公共事務管理者等決策者最亟需提升的一項核心能力


系統思考雖然是出自於系統動力學的思維工具,其哲學基礎卻源於東西方探詢真善美深處的智慧。

“會幹活”的前提是“會思考”


其影響方式就如同20世紀六七十年代《寂靜的春天》一書教會人類理解生態系統的本質一樣。


人們開始認識到人口和消費的持續增長可能對生態系統和社會系統造成嚴重的破壞,而後者正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同時,對經濟增長不加節制的追求也可能導致很多本地、區域甚至是全球範圍內的系統最終陷入癱瘓。


不論是大系統,還是小系統,都有其內在的規律和原理。只有理解了系統的各種行爲特徵,我們才能順勢而爲,正確地引領系統產生持續的變革,並將其應用於我們生活和工作的各個層面上。


如果能夠洞悉社會、文化系統的內在結構和運作機理,我們就可以有更大的作爲。


我們經常遇到的系統性難題是什麼、爲什麼,我們如何才能更好地應對,甚至重新設計系統。


一旦我們開始把各種相關的日常事件聯繫起來,並且透過事件察覺到背後的某個趨勢,而這些趨勢又是潛在的系統結構的外在徵兆,我們就已經具備了系統思考的能力。


“系統思考缺乏症”的五種典型症狀: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只看眼前,不看長遠;

只看現象,不見本質;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本位主義,侷限思考。


系統思考是你應對複雜性挑戰、做出睿智決策、與系統共舞的核心技能。


在第4章中,作者給出了一個“警告清單”,包括6項注意事項:

爲了在複雜的世界裏自由遨遊,你需要把注意力從短期的事件上移開,看到更長期的行爲和系統內在結構,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在非線性的世界裏,不要用線性的思維模式;

你需要恰當地劃定系統的邊界(這一點通常並不容易);

你需要考慮到多重限制性因素以及相對強弱;

你需要理解無所不在的時間延遲;

你需要清晰地意識到“有限理性”。


作者基於自己對系統的深刻理解和豐富經驗,總結出了8種常見的“系統基模”(作者稱之爲常見的陷阱和機會):政策阻力、公地悲劇、目標侵蝕、競爭升級、富者愈富、轉嫁負擔、規避規則和目標錯位。


在本書第6章,作者論述瞭如何尋找系統中的“槓桿點”(即在系統中的某處施加一個小的變化,就能導致系統行爲發生顯著的轉變),提供了12個可能的備選選項


我的目的之一就是,讓你對系統思考感興趣;而我的另一個目的,也是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讓你具備基本的理解和應對複雜系統的能力——不管你在閱讀本書前後是否接受過正式的系統訓練。


系統是一組相互連接的事物,在一定時間內,以特定的行爲模式相互影響,例如人、細胞、分子等。系統可能受外力觸發、驅動、衝擊或限制,而系統對外力影響的反饋方式就是系統的特徵。


任何一個系統都包括三種構成要件:要素、連接、功能或目標。


第一部分,作者簡明扼要地講解了系統動力學的基本概念(如存量、流量、反饋、迴路等)和使用方法,並以動物園爲隱喻,以每個人都可以理解的生動案例(如浴缸、溫度調節器、人口和工業經濟、庫存、石油經濟和漁業系統等),對常見的系統結構及行爲進行了闡述。

第二部分,作者對系統爲什麼會運作得如此精妙、爲什麼總是讓我們感到出乎意料,以及常見的系統結構(基模)進行了解讀,可以讓讀者“知其然,並且知其所以然”。

作者詳細闡述了系統的三個基本特性:適應力、自組織和層次性

在本書第6章,作者論述瞭如何尋找系統中的“槓桿點”(即在系統中的某處施加一個小的變化,就能導致系統行爲發生顯著的轉變),提供了12個可能的備選選項

在第7章中,作者則更進一步,對如何更好地與系統共舞、順勢而爲提出了15項指導原則,堪稱是在系統世界中的生存法則。

系統的內在結構決定了我們所不願意看到的行爲特徵。只有重新找回人們的直覺,停止相互指責和抱怨,看清系統的結構,認識到系統自身恰恰是問題的9根源,找到重塑系統結構的勇氣和智慧,這些問題才能真正得以解決。

任何一個系統都包括三種構成要件:要素、連接、功能或目標。

系統之思

對於一個系統來說,整體大於部分之和。任何一個系統都包括三種構成要件:要素、連接、功能或目標。它具有適應性、動態性、目的性,並可以自組織、自我保護與演進。

系統中的某些連接是實實在在的物質流,例如樹幹中的水分,或者學生在大學中的改變;還有很多連接是信息流,也就是系統中影響決策和行動的各種信號。

“存量”是所有系統的基礎。所謂存量,是指在任何時刻都能觀察、感知、計數和測量的系統要素。

所有的模型,無論是心智模型還是數學模型,都是對現實世界的簡化。藉助這些模型,我們可以瞭解浴缸系統所有可能的動態變化。由此,你可以推斷出幾項重要的原則,它們同樣適用於其他更爲複雜的動態系統:

如果你對存量的變化速度有正確的認知,你就不會“拔苗助長”,期待事物變化的速度超出其特定規律;同時,你也不會過早地放棄,因爲你知道一項措施要想見到成效,也需要時間;此外,你也可以更好地把握系統動量所展現的機會,“順勢而爲”,就像一個高超的柔道選手善於利用對手的力量那樣,聰明地實現自己的目標。

增強迴路會強化系統原有的變化態勢

從這裏,我們可以得出一條很重要的系統基本原則:由反饋迴路所傳遞的信息只能影響未來的行爲,不能立即改變系統當前的行爲。

當某個子系統的目標而非整個系統的目標占了上風,並犧牲整個系統的運作成本去實現某個子系統的目標,我們將這樣行爲的結果稱爲“次優化”。

當然,與次優化同樣有害的問題是太多的中央控制。

在系統動力學領域,一個經典模型是由系統動力學奠基人、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傑伊·福瑞斯特開發的公司成長模型。

有限理性意味着,人們會基於其掌握的信息制定理性的決策,但是由於人們掌握的信息通常是有限的、不完整的,尤其是對於系統中相隔較遠或不熟悉的部分,由此導致他們的決策往往並非整體最優。

要想使複雜的系統不再那麼讓我們出乎意外,最主要的途徑就是加強學習,提高對複雜性挑戰的理解、尊重和利用能力。

一般管理者都能很準確地定義當前的問題,識別這些問題產生的系統結構,並基本能夠猜中到哪裏去尋找“槓桿點”——也就是說,在系統中的某處施加一個小的變化,就能導致系統行爲發生顯著的轉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