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水平提高了却感受不到幸福和快乐,《遇见未知的自己》告诉你怎么解决:

引子


最近生活中发生的两件事情,给我很深很深的触动。


事件一:一个同事的孩子,今年刚刚北京大学毕业被报送研究生,却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回到家中,从六楼家中的阳台上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们不知道为何这个看起来非常阳光的大男孩,如此优秀的孩子却选择这样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生命。


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让他这么决绝?!


事件二:一个常委单位的副职领导,作词谱曲、写文章无所不能,是我们区里的文学方面的人才,工作能力出众,上级领导也非常器重他。妻子退休且温柔贤惠,女儿是一个单位的公务员,在县城和市里都有自己的房子,还有自己的车子。在我们看来,这位领导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应该是幸福满满。


然而,没有想到的是这位领导居然抑郁了,而且是重度抑郁。这到底是为什么?


放眼一望,我发现周边的很多人在物质生活方面都看起来不错,有吃有穿,有车有房,工作生活和居住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他们却整天愁眉苦脸,说什么生活太累,感受不到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快乐。


和解放前的生活相比,不管是从哪个角度来看,大家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为什么大家都感受不到呢?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一定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必须要找到问题的症结!带着这个问题,我重新阅读了台湾著名心灵修行者张德芬女士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在这本书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


关于作者和这本书。作者张德芬,曾经是台湾知名女主播,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MBA,2002年辞去高薪工作,潜心研究心灵成长课程和心理治疗的方法,于2007年在台湾出版《遇见未知的自己》,该书一出版后,受到读者的热捧,也解决了很多读者的问题,这是一部身心灵小说,是华语世界第一部身心灵小说。


作者将我们人生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嫁接到主人公若菱身上,若菱有一个看起来很完美的家庭,有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都不错、别人都非常羡慕的一份工作,然而她却经常陷于苦恼中,甚至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在这个特殊的阶段,若菱遇到了一位智慧老者,在老者的开导和启发下,若菱通过抽丝剥茧的方式一层一层找到了自己身上的问题,将问题一个一个解决掉,最后重新回到了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中。


若菱遇到的问题也是我们遇到的问题。作者没有采用空洞的说教式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是采用用小说的方式来给读者呈现怎么一步步解决问题。小说文笔轻快,简单明了,将修行的理念丝滑顺畅地置于若菱的探寻中,我们在阅读中会不知不觉地带入其中,我们所有遇到的问题都将得到解决。


小说从三个方面来解答我们遇到的问题。


我们不快乐的根源:失落了真实的自己。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找到真实的自己,我到底是谁?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重新找回真实的自己:潜意识,瑜伽与呼吸,饮食与健康。


心想事成的秘密:情绪疗愈,关注当下,自我认同。

若菱和志明是旁人眼中的才子配佳人,若菱漂亮智慧,志明帅气聪明,他们是大学同学。大学毕业后顺利申请到美国留学。学成归国,两人也顺理成章地走进婚姻的殿堂。


若菱进入到一家外企工作,志明回到母校从副教授起步,现在做到了正教授,一切都在大家预设的模式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结婚多年,若菱没有生小孩。若菱因此感受到婆婆和小姑对自己的不满,因为工作的原因,若菱也经常牢骚满腹。


她和志明的婚姻生活也如同一碗白开水,恋爱期间浓烈炽热的激情在日常生活的摩擦中逐渐消失殆尽。


一天下班后,双方都非常疲惫困顿。若菱在家没有做晚饭,志明看了空空如也的冰箱说了一句“生孩子不会,饭也不会做吗?”

若菱被志明的这句话刺痛了。气的摔门而去,驾车在山野中狂奔。车行驶到不知名的半山腰上,车子因缺油而熄火,手机也没有带。夜色笼罩下的若菱只有在山野寻找帮助,半山腰上的一座小屋成了若菱的救命稻草。


推开门,若菱看到了一个慈祥智慧的老人。


本意是想要寻找电话借用一下的若菱,在老人的“你是谁?”的追问下,进行了深深的思考。


老人仿佛有某种特殊的魔力深深地吸引着若菱。在老人的开导和启发下,若菱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


老人的一句话“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


看着若菱的遭遇,再想想我们自己,难道我们不是也像若菱一样吗?


小时候出生寒门的我们(含着金汤匙出身的人们例外哈),想着长大以后一定要让自己的父母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在我们的世界里,幸福美好的生活就是能吃到最美的食物,能穿到最好看的衣服,有漂亮的房子居住,有电视看,有车子开。只要拥有这些了,我们就会幸福。


现在,这些都拥有了,但,我们是否真像当初想的那样就很幸福呢?还真不是!


我们是谁?我是谁?


是张珊或者李四吗?这只是我们的一个代号,它并不代表我们。

我们是老师?医生?销售人员?公务员?自由职业者?……


这些只是我们所从事的工作。也不能代表我们。


比如我曾经是老师,这只能说我做过老师,但我是老师吗?现在不是!这些也仅仅是我们的一个外在形式。并不是我们的内在本质。


不是内在的真我!


老人说“这个内在的真我不会随着你的身体而生,也不会随着死亡而消失,它可以观察人世百态,欣赏日出月落云起云灭,而岁月的流转,环境的变迁,都不会改变它。”


我们是身心灵的集合体。这是若菱找到的答案。


那么,正在阅读的你,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了吗?


今天这个问题就留给你,好好思考一下,我到底是谁?因为这个问题关系到自己的幸福!


如果愿意的话,我们一起来读张德芬的这本书,欢迎你留下自己的思考。谢谢!

(未完待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