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水平提高了卻感受不到幸福和快樂,《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你怎麼解決:

引子


最近生活中發生的兩件事情,給我很深很深的觸動。


事件一:一個同事的孩子,今年剛剛北京大學畢業被報送研究生,卻在父母不知情的情況下,偷偷回到家中,從六樓家中的陽臺上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我們不知道爲何這個看起來非常陽光的大男孩,如此優秀的孩子卻選擇這樣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生命。


到底遇到了什麼問題?讓他這麼決絕?!


事件二:一個常委單位的副職領導,作詞譜曲、寫文章無所不能,是我們區裏的文學方面的人才,工作能力出衆,上級領導也非常器重他。妻子退休且溫柔賢惠,女兒是一個單位的公務員,在縣城和市裏都有自己的房子,還有自己的車子。在我們看來,這位領導不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應該是幸福滿滿。


然而,沒有想到的是這位領導居然抑鬱了,而且是重度抑鬱。這到底是爲什麼?


放眼一望,我發現周邊的很多人在物質生活方面都看起來不錯,有喫有穿,有車有房,工作生活和居住環境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然而,他們卻整天愁眉苦臉,說什麼生活太累,感受不到什麼是幸福,什麼是快樂。


和解放前的生活相比,不管是從哪個角度來看,大家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但,爲什麼大家都感受不到呢?問題到底出在哪裏?


一定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必須要找到問題的癥結!帶着這個問題,我重新閱讀了臺灣著名心靈脩行者張德芬女士的《遇見未知的自己》,在這本書中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答案。


關於作者和這本書。作者張德芬,曾經是臺灣知名女主播,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MBA,2002年辭去高薪工作,潛心研究心靈成長課程和心理治療的方法,於2007年在臺灣出版《遇見未知的自己》,該書一出版後,受到讀者的熱捧,也解決了很多讀者的問題,這是一部身心靈小說,是華語世界第一部身心靈小說。


作者將我們人生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嫁接到主人公若菱身上,若菱有一個看起來很完美的家庭,有工資待遇和工作環境都不錯、別人都非常羨慕的一份工作,然而她卻經常陷於苦惱中,甚至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就在這個特殊的階段,若菱遇到了一位智慧老者,在老者的開導和啓發下,若菱通過抽絲剝繭的方式一層一層找到了自己身上的問題,將問題一個一個解決掉,最後重新回到了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中。


若菱遇到的問題也是我們遇到的問題。作者沒有采用空洞的說教式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是採用用小說的方式來給讀者呈現怎麼一步步解決問題。小說文筆輕快,簡單明瞭,將修行的理念絲滑順暢地置於若菱的探尋中,我們在閱讀中會不知不覺地帶入其中,我們所有遇到的問題都將得到解決。


小說從三個方面來解答我們遇到的問題。


我們不快樂的根源:失落了真實的自己。在紛繁複雜的生活中找到真實的自己,我到底是誰?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


重新找回真實的自己:潛意識,瑜伽與呼吸,飲食與健康。


心想事成的祕密:情緒療愈,關注當下,自我認同。

若菱和志明是旁人眼中的才子配佳人,若菱漂亮智慧,志明帥氣聰明,他們是大學同學。大學畢業後順利申請到美國留學。學成歸國,兩人也順理成章地走進婚姻的殿堂。


若菱進入到一家外企工作,志明回到母校從副教授起步,現在做到了正教授,一切都在大家預設的模式下有條不紊地進行。結婚多年,若菱沒有生小孩。若菱因此感受到婆婆和小姑對自己的不滿,因爲工作的原因,若菱也經常牢騷滿腹。


她和志明的婚姻生活也如同一碗白開水,戀愛期間濃烈熾熱的激情在日常生活的摩擦中逐漸消失殆盡。


一天下班後,雙方都非常疲憊困頓。若菱在家沒有做晚飯,志明看了空空如也的冰箱說了一句“生孩子不會,飯也不會做嗎?”

若菱被志明的這句話刺痛了。氣的摔門而去,駕車在山野中狂奔。車行駛到不知名的半山腰上,車子因缺油而熄火,手機也沒有帶。夜色籠罩下的若菱只有在山野尋找幫助,半山腰上的一座小屋成了若菱的救命稻草。


推開門,若菱看到了一個慈祥智慧的老人。


本意是想要尋找電話借用一下的若菱,在老人的“你是誰?”的追問下,進行了深深的思考。


老人彷彿有某種特殊的魔力深深地吸引着若菱。在老人的開導和啓發下,若菱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


老人的一句話“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


看着若菱的遭遇,再想想我們自己,難道我們不是也像若菱一樣嗎?


小時候出生寒門的我們(含着金湯匙出身的人們例外哈),想着長大以後一定要讓自己的父母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在我們的世界裏,幸福美好的生活就是能喫到最美的食物,能穿到最好看的衣服,有漂亮的房子居住,有電視看,有車子開。只要擁有這些了,我們就會幸福。


現在,這些都擁有了,但,我們是否真像當初想的那樣就很幸福呢?還真不是!


我們是誰?我是誰?


是張珊或者李四嗎?這只是我們的一個代號,它並不代表我們。

我們是老師?醫生?銷售人員?公務員?自由職業者?……


這些只是我們所從事的工作。也不能代表我們。


比如我曾經是老師,這隻能說我做過老師,但我是老師嗎?現在不是!這些也僅僅是我們的一個外在形式。並不是我們的內在本質。


不是內在的真我!


老人說“這個內在的真我不會隨着你的身體而生,也不會隨着死亡而消失,它可以觀察人世百態,欣賞日出月落雲起雲滅,而歲月的流轉,環境的變遷,都不會改變它。”


我們是身心靈的集合體。這是若菱找到的答案。


那麼,正在閱讀的你,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了嗎?


今天這個問題就留給你,好好思考一下,我到底是誰?因爲這個問題關係到自己的幸福!


如果願意的話,我們一起來讀張德芬的這本書,歡迎你留下自己的思考。謝謝!

(未完待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