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厭的力量

現在是2021年7月,我開始正視深陷內卷的自己。

我開始腰疼,早上起不來,地鐵刷手機,跑步5公里腿腳發軟。

即使白天沒有運動晚上到家身體也一樣疲倦不堪。

閱讀、寫文、健身離我越來越遠。

工作之餘,爲數不多的時間都用來刷手機。

我開始以加班、通勤時間長、心態不再年輕爲藉口推諉塞責維持現狀。

整個身體被一種從未有過的虛弱和無力感所支配,我彷彿看到年輕強壯又健康的體魄在逐漸離我而去,肥胖和疾病不再那麼遙不可及。

可我還不到30歲!

我意識到需要做一些事情來改變現狀,而首當其衝的問題是自制力已經下降到不足以讓自己堅持做正確的事。

我必須再次回到原點,去思考如何讓自己堅持一件事。

人性總是遵循着趨利避害的法則,追求快樂和逃避痛苦都會爲人們提供動能,但通常情況下後者產生的動能大於前者。

17年剛參加工作時,每天有1.5h的午休時間,我把它分成三份,30min喫飯,30min睡覺,30min健身或者玩滑板。

18年在深圳,自從發現早起可以讓自己多出來1-2h的私人時間之後,開始規範作息早睡早起,每天6點把自己從牀上彈起來。

細數過往的經歷,我發現堅持的關鍵力量往往來源於逃避痛苦。

大多數時候我們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也知道這麼做可能實現自己的所想所求。

但同時這也意味着我們需要放棄當下輕鬆愉悅的伸手可得的快樂,轉身投入一場漫長且充滿不確定性的馬拉松。

這看起來像一場投資,其結果也像投資一樣時常令人無功而返。

追求快樂的動力在此時顯得單薄無力。

繼續刨根究底下去,其實嚴以律己的根本動力來自於負能量的轉換。

它可能是明知道有更多的選擇卻不去主張的厭惡;

可能是睡前信誓旦旦,睡醒卻推諉塞責的羞恥;

可能是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一個老態龍鍾的中年油膩大叔的恐慌。

負能量本身是消極的,但每當我想拖延、逃避的時候,會主動引導大腦去思考“逃避”後的未來,事態顯而易見會發展成自己討厭的一幕。

這是我堅決不能接受的,它使我感到痛苦,我不得不爬起來繼續堅持下去。

做正確的事,然後把它變成習慣。

當然,這裏並沒有否定追求快樂的力量,只是後者的力量表現形式更貼近誘導。

誘導意味着延遲得到,意味着先付出,也意味着先苦後甜。

在多數情況下它顯得沒那麼緊急且重要,不像逃避痛苦時刻不容緩的迫切,所以很形成溫水煮青蛙的局勢。

但相對而言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誘導可以增強我們的信心,同時帶來的是可持續性。

當我控制自己按計劃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得到了應有的回報,也滿足了自己的期望,我會很開心。

開心會轉化成追求快樂的動力,促使我進行新一次的嘗試,同時告訴自己這個並不困難,畢竟自己曾成功過,週而復始。


寫這篇短文的時候,我已經堅持兩週每個工作日午休健身,腰部明顯有所好轉。

接下來我會把早晚地鐵的時間用來閱讀和背誦。

我覺得很慶幸,雖然正在變成自己討厭的模樣,但我依舊討厭這樣的自己。

討厭和其他負面情緒都會帶來痛苦,繼而轉換成力量,而我恰好擅長此道。

如果有一天我連掙扎的慾望都沒有了,說明自己終究變成了自己討厭的模樣。

那麼在這一天到來之前,我會不停的把恐懼、厭惡、羞恥、憤怒收集起來,將它們放在一個密封的圓桶裏。

亦如魯迅先生所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