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厌的力量

现在是2021年7月,我开始正视深陷内卷的自己。

我开始腰疼,早上起不来,地铁刷手机,跑步5公里腿脚发软。

即使白天没有运动晚上到家身体也一样疲倦不堪。

阅读、写文、健身离我越来越远。

工作之余,为数不多的时间都用来刷手机。

我开始以加班、通勤时间长、心态不再年轻为借口推诿塞责维持现状。

整个身体被一种从未有过的虚弱和无力感所支配,我仿佛看到年轻强壮又健康的体魄在逐渐离我而去,肥胖和疾病不再那么遥不可及。

可我还不到30岁!

我意识到需要做一些事情来改变现状,而首当其冲的问题是自制力已经下降到不足以让自己坚持做正确的事。

我必须再次回到原点,去思考如何让自己坚持一件事。

人性总是遵循着趋利避害的法则,追求快乐和逃避痛苦都会为人们提供动能,但通常情况下后者产生的动能大于前者。

17年刚参加工作时,每天有1.5h的午休时间,我把它分成三份,30min吃饭,30min睡觉,30min健身或者玩滑板。

18年在深圳,自从发现早起可以让自己多出来1-2h的私人时间之后,开始规范作息早睡早起,每天6点把自己从床上弹起来。

细数过往的经历,我发现坚持的关键力量往往来源于逃避痛苦。

大多数时候我们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也知道这么做可能实现自己的所想所求。

但同时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放弃当下轻松愉悦的伸手可得的快乐,转身投入一场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的马拉松。

这看起来像一场投资,其结果也像投资一样时常令人无功而返。

追求快乐的动力在此时显得单薄无力。

继续刨根究底下去,其实严以律己的根本动力来自于负能量的转换。

它可能是明知道有更多的选择却不去主张的厌恶;

可能是睡前信誓旦旦,睡醒却推诿塞责的羞耻;

可能是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一个老态龙钟的中年油腻大叔的恐慌。

负能量本身是消极的,但每当我想拖延、逃避的时候,会主动引导大脑去思考“逃避”后的未来,事态显而易见会发展成自己讨厌的一幕。

这是我坚决不能接受的,它使我感到痛苦,我不得不爬起来继续坚持下去。

做正确的事,然后把它变成习惯。

当然,这里并没有否定追求快乐的力量,只是后者的力量表现形式更贴近诱导。

诱导意味着延迟得到,意味着先付出,也意味着先苦后甜。

在多数情况下它显得没那么紧急且重要,不像逃避痛苦时刻不容缓的迫切,所以很形成温水煮青蛙的局势。

但相对而言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诱导可以增强我们的信心,同时带来的是可持续性。

当我控制自己按计划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得到了应有的回报,也满足了自己的期望,我会很开心。

开心会转化成追求快乐的动力,促使我进行新一次的尝试,同时告诉自己这个并不困难,毕竟自己曾成功过,周而复始。


写这篇短文的时候,我已经坚持两周每个工作日午休健身,腰部明显有所好转。

接下来我会把早晚地铁的时间用来阅读和背诵。

我觉得很庆幸,虽然正在变成自己讨厌的模样,但我依旧讨厌这样的自己。

讨厌和其他负面情绪都会带来痛苦,继而转换成力量,而我恰好擅长此道。

如果有一天我连挣扎的欲望都没有了,说明自己终究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模样。

那么在这一天到来之前,我会不停的把恐惧、厌恶、羞耻、愤怒收集起来,将它们放在一个密封的圆桶里。

亦如鲁迅先生所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