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和哲学本是一家,奈何我们要区别对待呢?

近千份卷子的批改工作总算告一段落,虽然之后学生的反馈可能影响到成绩修改,甚至影响到年终奖分发,但在提交成绩的那一瞬间,近二周的焦虑的心情总算是落地了。

在这之前,也就是在批改考卷途中,一个问题常常浮现在我脑中,那就是理工科学生学习文史哲课程的目的是什么(理科生学文史哲课程究竟学什么?)。在这篇文章中,我并没有获得最终的答案,只是描述了理科生在观念上的长程思维能力的不足。然而,这并不能怪罪他们,因为他们长期接受的教育无法让他们掌握有效的观念推理能力。即使是文科学生,他们的观念推理能力并没有强于理科生,在我看来,甚至更弱,不过今天暂且不论。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总是将哲学看成是某种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合集,学哲学无非就是了解谁谁谁就某个现象(如何谓人生的意义,人生三大问,或什么是善恶)发表的观点是什么,而完全不理会其中的推理过程是什么,更不会就某个观点做出理性的反驳,更不用说将观点应用到自身的生活实践之中。

在我看来,这种教育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后果,那就是将理性思考降格为引述支持自己观点的名人名言,而丝毫不在意自己的真实想法。更进一步地说,长期以往,学生不再相信他们所学到的哲学观念能够有效指导他们的生活实践。最终的结果是,离散的知识很多,但实践仍然停留在人云亦云的阶段。

远的不说,理科生参加文科类课程的考试,或撰写需要观念推理的论文,如果身边没有可资借鉴的书本和网络,他们就像写雅思托福作文一样,顿时没了词汇,而某些洋洋洒洒写就几页的同学也不是因为有能力完成观念的长程推理,而只是记住了一些套话和废话,将一些自己并不知晓内容的概念来回倒腾,毫无内容可言。

然而,从科学的历史发展的视角看,科学和哲学从一开始就是亲兄弟,甚至是母子关系。学习哲学应该能为科学新手提供科学思维的精髓,也就是在哲学理论中我们可以学到人类理解世界的最初冲动以及系统化建构知识体系的初心。在这个意义上,科学是第一个完成哲学研究目标的认识活动。所以,科学和哲学本是一家,科学家和哲学家同处一门。

那么,对理工科学生而言,他们学习哲学,首先是帮助他们打开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历史视野,以便补充他们的知识深度所带来的不足;其次,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当下他们所从事的科研活动,意识到如今的科学不是天下掉下来的馅饼,也不是普罗米修斯从天庭中偷盗下来送给人类的知识火种,而是千百年来,人类理解世界的动机,加上各种尝试而意外获得的成果。最后,在这一基础上,科学新手才能领略科学的难处和奇妙之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